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WCLC 2025 | 专访上海胸科医院姜龙医生:中国高发地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与早诊策略

来源 2025-10-22 12:12:32 医疗资讯

中国肺癌筛查策略正经历从"广覆盖"向"精准化"的战略转型。面对地域差异显著的肺癌流行病学特征、环境暴露与职业风险的复杂交织,以及低剂量螺旋CT筛查带来的过度诊断挑战,中国正通过多维度整合策略,构建全球领先的肺癌早诊早治新范式。这一变革不仅关乎数百万高危人群的生存质量,更将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筛查"全球标准。

在大会现场,梅斯医学特邀上海胸科医院姜龙医生,结合最新循证证据,系统阐述了中国肺癌防控的精准化路径,包括肺癌高危人群界定、筛查策略优化及公共卫生实践展开深度对话。

梅斯医学:中国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如何制定?环境暴露、职业因素及遗传背景如何影响筛查策略?

姜龙医生:当前中国肺癌高危人群界定主要基于普适性模型,核心要素包括吸烟史、年龄(≥45岁)、肺癌家族史等。但需强调的是,我国地域广阔,环境与职业暴露差异显著。例如,部分煤炭产区及油烟暴露密集区域的不吸烟女性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类人群若仅依赖传统模型(以吸烟史为主),将被系统性排除在筛查体系外,导致早期诊断率不足30%。因此,我们亟需建立动态更新的区域化高危标准:在制定筛查入选标准时,应将环境暴露(如燃煤、油烟、工业粉尘)纳入风险评估体系,并赋予不同地域环境危险因素差异化权重。例如,山西某矿区可将"煤炭暴露史"权重提升至与吸烟史同等水平,而沿海餐饮从业者则需强化"油烟暴露"指标。这种个体化策略将显著提升高发区域早期检出率,实现筛查公平性与精准性的统一。

梅斯医学:针对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如何科学评估其净获益与潜在风险?

姜龙医生:LDCT筛查的核心挑战在于过度诊断与资源浪费。基于全球10余年随访数据(如NLST、NELSON研究),我们已形成关键共识:必须实施结节风险分层管理。具体而言,通过AI辅助的结节特征分析(如大小、密度、形态),将检出结节分为高危(≥6mm实性结节)、中危(4-6mm实性结节)及低危(<4mm亚实性结节)。低危结节患者可免于年度随访,仅需常规健康监测。这一策略已在浙江、上海等试点区域实施,使不必要的随访率下降37%,同时将高危人群筛查资源集中度提升至85%以上。需强调的是,风险分层并非单纯依赖影像学,而是整合临床与分子特征,避免因单一指标导致误判。

梅斯医学:多模态生物标志物联合AI影像分析在提升筛查特异性方面有何突破?

姜龙医生:当前筛查的瓶颈在于假阳性率过高(约25%),导致患者焦虑及资源消耗。我们正推进"生物标志物-影像AI-临床模型"三重验证体系:通过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特征、蛋白质组学标志物(如CEA、CYFRA21-1动态比值),结合AI驱动的结节纹理分析,构建多维度风险预测模型。初步数据显示,该策略将特异性提升至89.2%(传统影像为72.4%),假阳性率降低42%。更重要的是,这种联合分析可识别出真正低风险患者——例如,ctDNA阴性且结节<5mm的患者,可直接纳入"无需年度CT"管理序列,避免额外辐射暴露。这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将患者依从性提升至85%。

梅斯医学:中国各区域肺癌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显著,如何实现"因地制宜"的筛查策略?

姜龙医生:我国肺癌流行病学呈现明显的"地域梯度":西北煤炭产区以鳞癌高发为主(占68%),而华南沿海地区腺癌占比超75%,且与油烟暴露强相关。因此,筛查策略必须与区域特征深度耦合。例如,在山西某煤矿区,我们制定的筛查标准将"职业暴露年限≥10年"纳入核心指标;在福建沿海餐饮从业者集中区,则将"厨房油烟暴露频率≥3次/周"设为附加条件。同时,我们开发了区域化风险评估工具(如"中国肺癌环境风险指数"),通过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动态生成各市县的筛查优先级地图。这种策略已在京津冀、长三角试点,使高危人群覆盖率提升28%,早期肺癌检出率提高至52.7%。

梅斯医学:从公共卫生视角,未来5-10年推进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姜龙医生:中国当前的显著优势在于CT可及性:全国95%县级医院配备LDCT设备,单次检查费用低于200元(全球均值的1/3)。但核心矛盾在于"筛查-处理"脱节——多数基层机构仅报告"结节存在",却缺乏标准化处理路径。因此,未来突破点聚焦于两大方向:

第一,构建"AI驱动的结节管理智能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自动解析CT报告,生成患者可理解的风险提示(如"本结节风险低,建议6个月复查"),并推送至健康APP。该技术已在杭州试点,使患者理解率提升至91%,重复CT率下降53%。

第二,推动"筛查-诊断-治疗"全链条标准化:在政府主导下,将肺结节处理指南嵌入基层医疗系统,要求报告必须包含风险分级与后续建议(如"需3个月随访"或"建议穿刺活检")。目前,国家卫健委已将此纳入《肺癌筛查质量控制规范》,预计2027年覆盖全国80%县域医院。

梅斯医学:如何评价中国肺癌早诊早治的全球竞争力?

姜龙医生:中国已从"筛查覆盖"阶段迈向"精准管理"新阶段。我们不仅实现了CT筛查的高可及性,更通过区域化策略与AI赋能,将早期肺癌诊断率(≥IA期)提升至48.3%(全球平均35%)。未来5年,随着多模态生物标志物与AI系统的深度整合,中国有望将肺癌5年生存率从40.5%提升至55%以上,为全球肺癌防控提供"中国方案"——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公共卫生体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的范式革新。

Tags: WCLC 2025 | 专访上海胸科医院姜龙医生:中国高发地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与早诊策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