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ACC:1990-2023 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翻倍,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成重灾区,高血压、不良饮食居首要可控风险

来源 2025-10-19 12:12:31 医疗资讯

心血管疾病(CVD)长期以来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占全球死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2023年数据显示,CVD仍是全球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和死亡人数的首要原因,其疾病负担持续增长,构成全球健康体系的重大挑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4(SDG 3.4)提出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NCDs)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以2015年为基准),然而当前趋势表明,若不采取强有力干预,该目标难以实现。自1990年以来,CVD负担的增长主要由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风险暴露模式的演变(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上升而吸烟有所下降)共同驱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SDI)地区间CVD负担差异显著,提示需采取差异化防控策略。因此,需要系统、全面、可比的全球数据来指导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健康干预,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作为最权威的跨国疾病监测体系,为理解CVD流行趋势、风险归因和区域差异提供了关键证据支持。

本研究是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3(GBD 2023)项目的一部分,由国际多中心合作团队完成,覆盖204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为1990年至2023年,采用标准化方法论确保跨时空数据可比性。研究旨在量化全球、区域及国家层面CVD的疾病负担(包括死亡、患病、DALYs),分析18种心血管亚型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评估12种可改变风险因素对CVD负担的归因贡献,并探讨1990–2023年间CVD负担变化的驱动机制(人口结构 vs. 风险暴露)。

研究整合了死亡登记系统、医院记录、人群健康调查、疾病登记库、家庭调查与匿名电子健康档案等多源数据,使用贝叶斯元回归模型(DisMod-MR 2.1)进行疾病估计,在缺乏直接死亡数据的国家利用协变量模型(如收缩压、BMI、血糖等)进行推算,并通过风险归因模型计算各风险因素对CVD DALYs的贡献比例。核心指标包括DALYs(= YLLs + YLDs)、年龄标化率(用于跨地区比较)和归因分数。研究也指出其局限性:某些疾病(如心肌炎、房颤)数据稀少,高度依赖模型推估;缺乏关于风险因素中介效应的群体差异数据;尚未纳入部分风险因素(如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部分低收入国家缺乏高质量死亡登记数据,依赖间接估计。

2023 年全球CVD造成 4.37 亿DALYs,男女性 DALYs 均上升,主要由人口、代谢风险等驱动,且超七成可通过干预可控风险因素预防。

结果显示,CVD总体负担持续攀升。2023年全球CVD相关DALYs达4.37亿(95% UI: 4.01–4.65亿),较1990年(3.20亿)增长1.4倍;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310万增至2023年的1920万(95% UI: 1740–2040万),增幅达46.6%;现患病例从1990年的3.11亿增至2023年的6.26亿,翻了一番以上。主要CVD类型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较高,与该地区普遍存在的高收缩压水平密切相关。

社会发展水平(SDI)与CVD负担呈明显负相关:低SDI和中低SDI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的年龄标化DALY率最高,而高SDI地区(如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最低,表明尽管高收入国家CVD绝对人数多,但其防控体系更有效,疾病控制能力更强。79.6%(95% UI: 75.7%–82.5%)的CVD负担可归因于可改变风险因素,即约3.47亿DALYs本可通过干预避免。

2023年全球CVD负担的主要可改变风险因素排名依次为:高血压(高收缩压)、饮食风险(如高钠、低水果、低全谷物)、高LDL胆固醇、空气污染(包括环境颗粒物和铅暴露)、高BMI、高血糖、体力活动不足,而烟草使用虽仍是重要风险,但全球暴露水平已下降,起到部分抵消作用。风险趋势呈现“双面性”:高BMI、高空腹血糖、低体力活动自1990年以来持续上升,LDL-C控制在全球多数国家未见改善;而烟草使用减少和家庭空气污染下降则部分缓解了代谢风险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心房颤动和非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负担上升且早期常无症状,需加强筛查与诊断能力建设;风湿性心脏病仍为最贫困国家的持续健康威胁,提示初级医疗与抗生素可及性问题未解决。与此同时,发展援助健康资金在2025年降至15年来最低水平,多个主要捐助国削减预算,而非传染性疾病投入占比小,长期被忽视,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强调全民健康覆盖(UHC)和增加国内投入以减少自付费用。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代谢风险持续上升,CVD负担预计将继续增长,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未来防控的关键将依赖于数字化健康监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精准预防策略的发展。实现SDG目标需全球政治意愿、资金承诺和系统性变革的协同推进。本研究不仅是对过去34年全球心血管健康轨迹的“体检报告”,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蓝图”。它警示我们:若不立即采取更强有力、更公平、更可持续的防控措施,心血管疾病将继续吞噬全球健康成果。唯有将科学证据转化为政策行动,才能真正减轻这一“沉默的流行病”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原始出处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23. JACC. null2025, 0 (0)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5.08.015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Tags: JACC:1990-2023 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翻倍,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成重灾区,高血压、不良饮食居首要可控风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