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支修益教授谈肿瘤早筛纳入医保:提升早诊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一步

来源 2025-10-08 12:11:20 医疗资讯

编者按:在癌症防治领域,早期筛查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目前的癌症筛查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公众认知不足、筛查费用高昂且未纳入医保、地区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医悦汇】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深入探讨将肿瘤早筛纳入医保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希望能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对癌症早筛的重视,助力“健康中国 2030”目标的实现。

医悦汇:全国政协委员刘思德教授曾建议将恶性肿瘤早诊筛查适宜技术纳入医保,以提升早诊率和降低死亡率。您如何看待这一建议对肿瘤防治工作的推动作用?

支修益教授:作为一名在胸外科肺癌专业深耕 42 年的临床医生,我有幸见证了我国癌症早筛和早诊早治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切体会到癌症早筛在提升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今年两会上,有几位委员提出将部分癌症筛查项目纳入医保目录的建议,我认为这一提议直击我国癌症防治的痛点,极具现实意义,值得主管部门和领导认真思考并推动相关政策的适时出台,以助力癌症早筛尽快纳入医保体系。

一、癌症早筛的临床价值与必要性

(一)早筛对癌症防治的重要性

癌症早筛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近 20 年来,我国在肺癌等重要癌种的高发地区(如云南)、河南省(食管癌)、广东(鼻咽癌)等地开展了癌症早筛项目。如果能在癌症早期(临床分析中的一期)通过筛查发现癌肿,并通过微创外科手术进行根治性治疗,将显著降低癌症死亡率。《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提出到 2030 年将我国整体癌症的 5 年生存率提升 15% 的目标,而早筛项目、早诊早治技术以及规范化的评估和政策落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以肺癌为例,新冠疫情推动了胸部 CT 的普及应用,提高了早期肺癌的发现率。全国各大三甲医院胸外科手术量显著增加,早期肺癌患者通过微创胸腔镜手术,5 年生存率可接近 100%,而以往早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仅在 70% - 80% 左右。

(二)现状与挑战

然而,临床上仍有 70% - 80% 的癌症患者因出现症状才到医院就诊,确诊时大多已进入局部晚期或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性治疗的最佳时机。尽管目前有

MDT 治疗模式、基因检测技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微创外科手术等多种手段,但整体 5 年生存率仍不理想,许多癌症患者仍需长期带瘤生存。

二、癌症筛查的现状与改进建议

(一)筛查技术与过度诊断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癌症筛查中具有优势,但也存在过度诊断的副作用。以肺癌为例,通过胸部 CT 筛查发现的 2 - 4 毫米微小结节在临床上并无太大意义,但筛查报告一旦告知患者,就会引发过度恐慌。因此,建议在筛查中为人工智能设置门槛,例如,5毫米以下的微小结节无需告知患者,仅由医生记录存档即可。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复查、随访以及分子标志物检测(如血清抗体肺癌抗体 7 项、DNA 甲基化等)进行多维度评估,从而提高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肺癌的准确性。

(二)公众认知与宣传不足

社会对癌症早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宣传也不够到位。目前,癌症筛查的宣传主要集中在特定时段(如世界癌症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等),而日常媒体中缺乏专门的癌症筛查栏目,导致许多人并未充分认识到筛查的重要性。

(三)医保覆盖与费用问题

无论是在公立医院,还是在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肺癌筛查(如胸部 CT)和胃癌筛查(如无痛胃镜)都未纳入医保,属于自费项目。尽管目前肺癌的胸部 CT 筛查费用已降至 300 元以下,但许多人仍不愿接受,而无痛胃镜的费用在 1500 - 2500 元之间。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筛查费用过高且未纳入医保,导致高危人群的参与性和依从性不足。

(四)地区差异与技术下沉

即使进行了筛查并发现了早期癌症,我们的早诊技术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在省级医院、三甲医院或大型医院,可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及时的、科学的、规范性的干预,但在边远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临床干预的均质性尚未实现。我们尚未达到通过筛查发现早期癌症后进行更规范、更早期的治疗干预的目标。因此,需要加强科普宣传的同时,将早期癌症治疗技术下沉到基层。通过培训、远程会诊以及全国多中心开展的筛查项目,将 CT 车开到县级医院,推广无痛胃镜到县医院。县级医院是我国肿瘤防治水平的标杆性医疗机构,希望按照代表委员的呼吁,尽早将常见肿瘤的筛查项目(如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纳入医保。

三、纳入医保的科学依据与实施建议

(一)科学依据与国际经验

委员们提出的将癌症筛查项目纳入医保的提案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必要性。无论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癌症筛查纳入医保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已被广泛认可。从国际经验来看,推动癌症早筛项目能够显著改善国家癌症的 5 年生存率和经济负担。邻国日本多年来重视胃癌早筛,韩国、北欧国家、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也已开展癌症筛查计划数十年,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优势。

(二)分步推进策略

我国目前医保资金池的规模有限,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均衡性也使得全面推广面临挑战。因此,建议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优先从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入手,或者在特定高发地区针对特定癌种开展试点项目,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以肺癌为例,目前在宣武医院、胸科医院等机构,针对 50 岁以上的烟民、有肿瘤家族史、肺部疾病史以及环境和职业暴露因素的人群,进行胸部 CT 筛查和健康体检的费用仅需 200 多元,若仅进行影像检查则不到 200 元。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肺癌筛查在费用和效益上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不同专业、癌种、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政策制定应有所区别,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总结

我国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疾病治疗上,而疾病预防与早诊筛查的投入严重不足。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加重了社会的医疗负担。通过筛查将早期发现癌症升级为早期发现早期癌症,可以显著降低整体治疗成本。希望主管部门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认识到早筛的重要性,听取代表委员的建议,通过行业专家的评估,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方案。虽然表面上看,纳入医保会增加费用支出,但实际上,早期发现癌症并通过干预、外科手术达到临床治愈,能够保证劳动力的维持和家庭幸福指数的提升,意义重大。以肺癌为例,通过筛查发现早期肺癌并进行微创手术,费用仅需 3 - 5 万元;而如果是症状就诊的晚期肺癌,经过基因检测、6 个周期的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整体费用在 30 - 50 万元之间。这两个数字足以说明,通过早筛可以显著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缓解经济负担。

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强国,应高度重视重大疾病的早诊早筛工作,不仅针对肺癌和癌症,还应包括脑卒中、慢阻肺、冠心病等疾病。如果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指导基层开展早筛项目,将有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Tags: 支修益教授谈肿瘤早筛纳入医保:提升早诊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一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