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从小到大,咱们中国人的餐桌总离不开一碗热汤。南方人爱喝老火靓汤开胃,北方人习惯就着面汤呼噜噜下饭,就连养生达人都把“餐间喝汤”奉为减脂秘诀。“吃饭不喝点汤,就像戏没开场。”这句俗话道出了国人根深蒂固的“随餐饮水”情结。无论是一盅老火靓汤、一杯解腻清茶,还是冰镇汽水、矿泉水,只要往餐桌上一放,仿佛才算完整的“人间烟火”。可最近,一项发表在权威期刊的研究却给这个传统习惯泼了冷水:随餐喝汤或喝水,可能让血糖剧烈波动,尤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风险更不容小觑。
到底是研究“危言耸听”,还是咱们的饮食习惯真得改改?今天就从最新研究数据说起,带大家搞懂“随餐液体”和血糖的那些事儿。
01 三项实验,把“汤水”送上学术审判庭
▌吃饭时喝茶对血糖的影响
2025年发表在《生理与行为》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深入探究了米饭与茶水搭配对餐后血糖的影响。研究选取了12名健康女性,分别让她们食用三种不同的测试餐:纯米饭组(150克白米饭)、米饭加茶组(150克白米饭搭配200毫升绿茶)、混合组(150克白米饭淋上100毫升绿茶,再搭配100毫升绿茶)。结果显示,无论是边吃饭边喝茶的人,还是吃茶泡饭还喝茶的人,其胃排空率都显著高于仅吃米饭的人,餐后血糖水平也更高。
研究指出,米饭与茶水进入胃后会保持固液分离状态。低能量、低粘度的茶水会快速通过胃部,顺带着部分米饭残渣一起进入小肠,导致碳水化合物被加速吸收,血糖自然飙升。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饮食习惯的认知,也引发了对随餐饮水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的担忧。
▌随餐喝水对血糖的影响
无独有偶,另一项发表在《糖尿病学》上的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随餐喝水对血糖的影响。研究者对7名健康者和2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测试,让他们分别在两个早上吃280克水煮土豆和80克煎牛肉,区别是一天随餐喝水,一天不喝水。结果显示,健康人随餐喝水后,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升高1.3mmol/L;糖尿病患者更“敏感”,血糖峰值直接升高2.4mmol/L,且血糖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多花了1小时。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随餐饮水不仅对健康人群的血糖有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显著。不过,研究也发现了“喝汤的优势”:喝带食材颗粒的蔬菜汤(比如杂蔬豆腐汤)时,参与者的饱腹感比喝水组强30%,餐后3小时都不会觉得饿。这也解释了为啥有人靠“餐前喝汤”能少吃主食——只要选对汤的种类,既能控量,又能减少对血糖的冲击。
▌吃饭时喝汤对血糖的影响
2013年发表在《欧洲临床营养杂志》的一项研究则聚焦于喝汤对血糖的影响。研究将汤分为两类:带颗粒的浓稠汤和食材全部打得非常细腻的顺滑汤。结果显示,喝顺滑汤的人餐后血糖水平更高。这可能是由于食材破碎程度高,碳水化合物更易被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该研究还发现,浓稠汤虽然饱腹感较强,但胃排空速度相对较慢,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一发现为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提供了饮食选择上的参考,即在选择汤类时,优先选择固体食材占比高的浓稠汤,而不是顺滑汤。
02 为啥为啥随餐喝东西,血糖会“飙升”?
清淡的一碗汤、一杯水,为什么会让血糖这么“激动”呢?这背后隐藏着人体消化、吸收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胃排空被“加速”,糖分吸收“抢时间”
胃对固体和液体的排空遵循不同法则——液体有优先通道,一般能量密度<2kcal/ml、粘度<50mPa·s,基本上15–20min就可通过幽门口。固体则需经胃窦研磨形成小于2mm的食糜颗粒才可通过。当两者共存,液体就像“顺风车”把未充分研磨的固体米粒带出去,小肠提前见到大颗粒的淀粉,α-淀粉酶作用面积陡增,葡萄糖释放速度加快。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等主食,会在胃里被初步研磨,和消化酶充分混合后,再慢慢进入小肠。这个过程就像“慢工出细活”,血糖会平缓上升,给胰岛足够的时间分泌胰岛素来调节。
可随餐喝汤或喝水后,液体就像“润滑剂”,会让胃里的食物颗粒快速分散运转,原本需要1-2小时排空的胃,可能40分钟就把食物“送”到了小肠。未充分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肠里“扎堆”吸收,血糖自然会突然升高,形成“血糖峰值”。就像交通高峰期,原本车辆按顺序通行,突然来了“绿灯加速”,路面瞬间拥堵——血糖调节系统也会因为“突发流量”手忙脚乱。
▌物理破碎度的影响,汤的“质地”很关键,越稀越顺滑,风险越高
研究表明,食材的物理破碎度对血糖的影响大于含水量。例如,破壁机把食材打成微米级颗粒,碳水被提前“解锁”,比整块食物吸收快30%以上。顺滑汤比颗粒羹升糖更高,正是因为顺滑汤的物理破碎度更高。
比如南瓜浓汤、玉米糊这类“顺滑汤”,食材被完全打碎,淀粉糊化程度特别高,就像“葡萄糖半成品”,进入肠道后不用消化就能直接吸收,血糖升得又快又猛。
而带蔬菜、肉类颗粒的“浓稠汤”,情况就好很多。食材里的膳食纤维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部分糖分,减缓吸收速度;同时,固体颗粒还能延缓胃排空,给血糖调节留出“缓冲时间”。这也是为啥研究建议,想喝汤又怕升糖,优先选“能吃到食材”的汤。
▌激素调节紊乱
有研究团队曾做过高糖饮水实验,发现快速进入十二指肠的碳水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峰值提前但总量减少,而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多肽(GIP)持续高分泌。结果是胰岛素第一相分泌过度兴奋,第二相却后继乏力,导致90–120分钟出现相对高血糖,这就是“反弹式升高”的激素基础。
▌饱腹感信号被“稀释”
液体快速离开胃,十二指肠扩张时间缩短,迷走神经上传到大脑的饱腹脉冲减弱。于是,你吃得更多,却饱得更慢。这种饱腹感的延迟可能导致进食量增加,进而影响血糖水平。
总而言之,这些研究及已明确的相关机制揭示了随餐饮用水、茶或汤对血糖的风险,颠覆了我们平时数千年的饮食习惯认知,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规模普遍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偶然性较大,难以全面反映不同人群的普遍情况。其次,研究里的“测试餐”比较单一(比如只有米饭、土豆),但咱们平时吃饭是“主食+肉+菜”的组合,食物搭配不同,对血糖的影响可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研究只监测了餐后几小时的血糖,没追踪长期影响。比如有人偶尔随餐喝碗汤,和每天顿顿喝浓汤,对血糖的长期作用肯定不同。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提供的机制性洞察和早期信号,对于代谢功能已然脆弱的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和肥胖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在获得更完备的长期证据之前,基于“预防为主”的原则,为这些人群提供审慎的、可操作的饮食建议显得尤为必要。
03 这样吃更健康!将科学融入餐桌
糖尿病患者:
● 干湿分离,汤或茶至少提前15分钟喝完。
● 控制水量,餐时液体总量控制在150毫升以内,温度40到50摄氏度可适度延缓排空。
● 选择浓稠汤:优先选择固体食材占比高的浓稠汤,而不是顺滑汤。优先选去油的蔬菜汤(比如冬瓜汤、番茄蛋汤),别喝汤泡饭。
肥胖/胰岛素抵抗人群:
● 餐前30分钟喝300毫升浓稠颗粒汤,正餐热量摄入平均可降12%–20%。
● 减少切换频次,避免“咬一口、喝一口”的切换频次,否则总热量反而增加6%–8%。
●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优先选择杂粮、豆类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避免高GI的白米粥、小米粥等。
孕妇、老年人及胃术后患者:
● 孕妇、妊娠糖尿病患者加10克膳食纤维可把1小时血糖峰值削平0.6mmol/L。
● 老年人、胃术后患者的胃肌力下降,液体须在餐后45分钟再入场,每次不超过100毫升,以防“倾倒+低血糖”双重打击。
对于健康人群也可以掌握这几个方法,在享受“餐间汤/水”的同时,稳住血糖。
● 选对时机:优先餐前15-30分钟喝汤/喝水(100-150毫升),餐中少喝,餐后1小时内别大量补水;
● 挑对种类:喝汤选带食材颗粒的浓稠汤,避免顺滑浓汤、含糖汤、高脂汤;喝水就喝白开水、淡茶水,别配含糖饮料;
● 控制量:餐中液体别超100毫升,健康人最多喝150毫升,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在50毫升以内;
● 注意搭配:吃主食时多配蔬菜(尤其是绿叶菜),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就算随餐喝了少量汤,血糖也不会波动太厉害。
说到底,关键是我们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灵活调整——健康人偶尔随餐喝碗蔬菜汤,既能开胃又能补水;高危人群多注意时机、种类和量,也能享受饮食的乐趣。毕竟,饮食的核心是“舒服且健康”,别因为过度焦虑而放弃喜欢的食物,也别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下次吃饭前,不妨先想想:这碗汤,该怎么喝才更稳血糖?
参考文献
[1]Matsunaga T , Adachi T , Yasuda K .The effect of co-ingesting rice and liquid on glycemic response and gastric emptying in healthy subjects[J].Physiology & Behavior, 2025, 292(000).DOI:10.1016/j.physbeh.2025.114837.
[2]Clegg M E , Ranawana V , Shafat A ,et al.Soups increase satiety through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yet increased glycaemic response[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3, 67(1):8-11.DOI:10.1038/ejcn.2012.152.
[3]Torsdottir I , Andersson H .Effect on the postprandial glycaemic level of the addition of water to a meal ingested by healthy subjects and Type 2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ic patients[J]. 1989, 32(4):231-235.DOI:10.1007/bf00285289.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