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Circulation-AE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鲁志兵团队揭示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机制

来源 2025-10-05 12:12:04 医疗资讯

心肌梗死(心梗)后48小时内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最致命的并发症,临床治疗极具挑战性。既往研究表明,心梗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增加梗死面积,使心房与心室扩张、心功能受损,导致心力衰竭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 SG)是心脏最重要的外周交感神经节之一,具有调节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冠脉血流等功能。数十年来,SG干预(如心脏交感去神经、磁刺激、光遗传和光热神经调控)被视为抑制SG过度激活、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重要途径,但SG激活的机制不明确,限制了SG调控技术的临床转化。因此,阐明心梗后SG激活的机制对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防治至关重要。

2025年9月30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鲁志兵团队在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Satellite Glial Cell Activation in Stellate Ganglia Prevents Ventricular Arrhythmogenesis and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SG中卫星胶质细胞激活引起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重构的机制,阐明了卫星胶质细胞P2Y1R/IGFBP2信号在交感神经激活中的重要作用,为防治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利用大鼠心梗模型发现,心梗2小时和24小时后SG中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l cell, SGC)均显著激活,且SG中SGC激活标记物水平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与交感神经激活呈正相关。 

利用化学遗传技术特异性激活SGC可进一步激活心梗后交感神经系统,加重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相反,化学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抑制SGC可显著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降低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易感性。 

为进一步明确化学遗传技术对SGC的持续作用,研究人员构建1周心梗模型,利用化学遗传技术持续抑制SGC后发现,对比心梗组,化学遗传抑制SGC显著降低SG神经活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并显著降低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和左室纤维化。 

对心梗后的SG行RNA-seq发现,嘌呤能受体P2Y1 (P2Y1 receptor, P2Y1R)显著上调,P2Y1R抑制剂MRS2179局部作用于SG可显著降低心梗2小时后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且P2Y1R下游的分泌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2, IGFBP2)表达增加。 

为进一步探究P2Y1R/IGFBP2是否介导心梗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研究人员在假手术和心梗模型大鼠SG中预处理MRS2179,提取原代SGC后发现,MRS2179处理后的SGC和上清液中的IGFBP2均高于假手术组,提示SGC分泌的IGFBP2参与了心脏交感神经激活这一过程。为排除其他因素感染,研究人员应用IGFBP2中和抗体发现,IGFBP2中和抗体可显著抑制IGFBP2升高导致的心梗后交感神经元过度激活。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抑制SG内的SGC激活可降低心梗后心脏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稳定心室电生理特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上述结果提示,靶向SG-SGC中P2Y1R/IGFBP2信号可能是防治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潜在策略。 

该研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鲁志兵、王琼昕和何勃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振主治医师、张汉宇硕士、熊洪波博士后和邓克穷副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优秀博士(后)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EP.125.013866

Tags: Circulation-AE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鲁志兵团队揭示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机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