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初接触WHO分类标准后的一点想法:新老观念出现碰撞该何去何从

来源 2025-08-24 12:16:18 医疗资讯

由于笔者8月23号要去上海参加第三届长三角形态学总决赛,而血液病的CMICM的联合诊断是考察的重中之重,所以鄙人不得已硬着头皮来复习第五版WHO蓝皮书的有关内容。可能有些老师听过蓝皮书,但是不太了解,第5版《WHO蓝皮书》WHO-HAEM5)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于2022年6月正式发布。

不瞒各位老师说,其实一开始我打心底里是非常抵触的。一方面是因为内容相当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是由于笔者当年上学的时候,学的是白血病FAB分型标准,后来前几年进修的时候,学习的也是这一方向。这几年混迹于各个学习群里的时,对于很多专家老师提到的WHO分类标准我是视若无睹,选择性略过。有些人其实还是比较传统的,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够,让他们去放弃刻入脑海里的旧传统,去拥抱接受新观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笔者恰恰就是这种人,想来惭愧。

但是复习蓝皮书的相关内容时,笔者愈发的感觉之前所学的FAB分型局限性非常大。比如FAB分型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形态学分类,其中对于原始细胞的比例把控要求很高。但是骨髓穿刺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有些白血病细胞容易呈灶性分布,比较集中,而选择的穿刺部位恰好原始细胞分布较少,可能实际上就达不到诊断标准,又或者穿刺时混入了较多血液,导致骨髓被稀释,这也会影响到关于血液病的诊断。

但是如果参照WHO蓝皮书的CMICM联合诊断,就可以消除这些影响因素。那么WHO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①初诊分型:避免阈值误判
例如骨髓中检出原始细胞15%,如果依据传统标准原始细胞<20%,则此病人可能会被误诊断为MDS,但联合检出t(8;21)(q22;q22)染色体异常伴随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依据
WHO-HAEM5:取消20%这一阈值,就可以诊断为遗传学定义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②预后分层:多基因协同作用
比如某患者AML伴NPM1突变,若合并FLT3-ITD⁺且突变比例高(>0.5),那么就可以判断预后从“良好”降级为“中等”,就需强化巩固治疗。

③治疗靶点筛选
例如某AML复发患者检出IDH1 R132C突变,临床则可以使用IDH1抑制剂,避免无效化疗。

那么CMICM的一个联合诊断过程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一个案例来描述。

患者资料
临床特征(C):65岁男性,乏力、发热2周,既往无血液病史,无放化疗暴露。
初诊血常规:Hb 78 g/L,PLT 45×10⁹/L,WBC 32×10⁹/L,原始细胞占20%。

MICM整合诊断步骤
形态学(M)
骨髓涂片:原始细胞占比35%,可见Auer小体,部分细胞伴单核分化特征。
骨髓活检:高增生性,原始细胞弥漫浸润。


免疫学(I)
流式细胞术:细胞表达CD34、CD117、CD13、CD33、HLA-DR(髓系标志),部分细胞表达CD14、CD64(单核系标志),符合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表型。

细胞遗传学(C)
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核型(46,XY)。

分子遗传学(M)
NGS检测:检出NPM1 基因突变,FLT3-ITD阳性(突变比例0.5),未检出CEBPA双等位突变。

整合诊断结论
WHO分型:AML伴NPM1突变(遗传学定义亚型)。
预后分层:NPM1突变预后良好,但FLT3-ITD阳性(突变比例0.5)归入中等预后组。

写到这里,笔者也并不是在否定以往学习到的知识点,所有的事物存在即为合理,FAB分型在1976年被确定并被广泛使用及认可,一直使用到如今,为血液病的诊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如今很多基层医院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在白血病的初诊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社会在发展,医疗在进步,我们不可能停滞不前。医学会一直在前进,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仍要紧跟时代前沿,不断的去接受新的观点,学习新的知识,避免被时代所抛弃。

以上观点是笔者自己的一点想法,不作为任何指导性意见及参考性意见,感谢理解。

Tags: 初接触WHO分类标准后的一点想法:新老观念出现碰撞该何去何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