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 Psychiatr Res: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的精神病理学特征

来源 2025-08-20 12:18:33 医疗资讯

自杀是青少年群体中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特别是在西班牙,15至29岁年轻人中自杀位居第二。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西班牙青少年中有近15%曾出现自杀意念,9%曾制定自杀计划,3.6%尝试过自杀,且女性在所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男性。青少年自杀行为呈现高度异质性,受精神疾病史(尤其抑郁症)、冲动性、创伤经历、自杀意念及既往自杀行为等多重因素影响。抑郁症虽为关键风险因素,但研究表明不同精神障碍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价值存在差异,焦虑症和冲动控制障碍在自杀行为发展中尤为关键。此外,冲动性作为多维度心理特征,其不同维度对自杀意念和尝试的影响亦不尽相同。童年时期的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及自杀风险有显著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关于上述因素如何在不同亚群体中相互作用,及其对自杀相关结果的影响尚缺乏细致研究。

本研究利用潜在剖面分析(LPA)方法,通过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行为及情绪症状量表,系统揭示了近期自杀未遂青少年中三种不同的精神病理学症状谱系:内化症状型、外化症状型及低症状型。研究深入探讨了各谱系与自杀相关临床表现、精神疾病诊断、抑郁症状、童年创伤及冲动性特征的关系,强调了个性化干预的重要性。

本研究为西班牙多中心SURVIVE项目的组成部分,纳入285名12至17岁近期(10天内)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患者,采集其精神疾病诊断(MINI-KID)、抑郁症状(PHQ-A)、童年创伤经历(CTQ-SF)、冲动性(BIS-11)及自杀意念与行为(C-SSRS)等临床数据。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基于自我报告的儿童优势与困难问卷(SDQ)识别潜在症状谱系。随后采用方差分析(ANOVA)、协方差分析(ANCOVA)、逻辑回归及广义线性模型探讨症状谱系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

研究确定了三种精神病理学症状谱系:

1. 内化症状谱系(52.63%):该组青少年以女性居多,表现出最高的心理病理症状水平,包括更多的精神疾病诊断、严重的抑郁症状及童年情感及身体创伤(除性虐待外)。该组同时报告了更多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自杀意念与相关行为,且自杀意念的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组。

2. 外化症状谱系(24.21%):此组表现为行为问题较突出,具较高的冲动性,尤其是行为冲动,并伴有较低的亲社会行为。

3. 低症状谱系(23.15%):该组症状整体较轻,亲社会行为表现最佳。 临床方面,内化组社交焦虑和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率较高,抗抑郁药使用率亦显著高于其他组。童年创伤中情感虐待、身体虐待和忽视在内化及外化组均较低症状组显著增高。

图:不同精神病理特征类别中的精神病理学维度

冲动性数据中,低症状组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注意力冲动。自杀行为方面,内化组自杀行为次数较多,非自杀性自伤及自杀相关行为(中断、终止的自杀尝试及准备行为)发生率亦最高。多次自杀尝试的频率在内化组显著较高。

回归分析显示,内化症状谱系及抑郁严重程度与自杀意念强度正相关,精神疾病诊断数量与自杀意念有意图属性相关。先前的自杀尝试次数显著预测自杀相关行为的存在及数量。令人意外的是,较高的行为冲动性与较低的自杀相关行为风险相关,这提示冲动的具体维度可能在自杀行为中发挥不同作用。

总之,本研究基于自我报告的情绪行为症状,成功区分出三类精神病理学谱系,展现了各类谱系在自杀风险表现上的差异性及临床相关性。内化症状谱系青少年展现出更高的自杀风险,提示应优先开展针对情绪调节及认知行为的心理治疗,如辩证行为疗法-青少年版和认知行为疗法。外化症状谱系则更适合行为管理及家庭干预策略。低症状组尽管表面症状较轻,仍需关注潜在风险和隐匿问题。冲动性在自杀风险中的复杂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整体而言,该研究强调了个性化、分层次的干预策略对于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的重要性。

原始出处

García-Fernández A, Martínez-Cao C, Pérez-Díez I, et al. Psychopathological profiles of adolescent presenting to emergency departments following a suicide attemp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J Psychiatr Res. Published online July 31, 2025. doi:10.1016/j.jpsychires.2025.07.035

Tags: J Psychiatr Res: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的精神病理学特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