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学龄前儿童需警惕!儿科外痔多在4岁左右发病,腹泻便秘均为诱因

来源 2025-08-19 12:12:57 医疗资讯

外痔(EH)是成人常见的肛门疾病,但在儿科人群中较为罕见,且易被误诊或忽视。儿科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的肛周血管丛,受体表神经支配,表现为肛门周围可见或触及的血管突出及肿胀。与此不同,内痔(IH)发生于齿状线以上,由内痔丛形成,受内脏神经支配,覆盖黏膜,且在儿童中极为罕见。尽管成人外痔的诊断和治疗已有较多研究,儿科外痔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尤其是注射硬化疗法(IS)在儿童外痔中的应用报道稀少。



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至2024年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44例儿科外痔患者,旨在探讨其临床表现、风险因素及保守治疗与注射硬化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18岁以下、诊断为外痔且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等待、生活及饮食调整)或注射硬化治疗的患者。外痔的诊断基于体格检查或父母/儿科医生提供的局部照片或视频,无需额外辅助检查。通过病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病程、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生活饮食指导和观察随访,家长可选择定期电话随访或无常规随访。注射硬化疗法在全麻下实施,患者仰卧位,使用聚多卡醇硬化剂(Lauromacrogol)注射扩张血管,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主要结局指标为症状缓解,次要指标为临床表现、病史及注射治疗并发症。统计描述性分析患者特征及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相应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

结果显示,共纳入44例患者,男童占86.4%。症状出现平均年龄为4.0岁(0-11岁),就诊平均年龄为5.8岁(2-13岁),症状出现与就诊间存在20.5个月的中位诊断延迟。

图:四例外痔病例,显示了肛周血管典型的静脉膨出

所有患者均报告排便时肛门突出或肿胀,体检时仅11.4%可见肿胀,诊断多依赖家长提供的照片(63.6%)或医生提供的参考图像(25.0%)。伴随症状包括疼痛(45.5%)、出血(18.2%)、瘙痒(13.6%)、焦虑(9.1%)及里急后重(6.8%)。31例(70.5%)接受注射硬化治疗,首次注射成功率为69.2%,二次注射后成功率提升至90.3%。13例(29.5%)采取保守治疗,症状于一年内缓解,但病变持续存在。注射治疗组中35.5%出现皮肤糜烂,9.1%患者发生便秘及排便焦虑等相关问题。

图:在外痔静脉内注射硬化剂(2% 乙氧硬化醇)

总之,本研究揭示儿科外痔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突出肿胀,疼痛较为常见,但因症状间歇性,体检时多难以观察到,导致诊断延迟,平均延迟超过1年。父母提供局部照片成为确诊的重要辅助手段,强调了家庭参与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既往文献报道,提示儿科外痔可能在学龄前甚至婴幼儿期即发病,与排便习惯、如排便用力和久坐如厕有关,部分病例甚至出生即患外痔,提示可能具有先天因素。

此外,便秘患儿比例高于普通儿童群体,且有较多患者有腹泻史,支持腹泻同样是促发因素,排便习惯多样性要求个体化保守治疗。男性患者占多数,可能与解剖差异相关。注射硬化疗法显示出良好疗效,超过90%患者在最多5次注射后症状缓解,但复发率近三成,需多次麻醉下治疗,提示需权衡疗效与治疗负担。注射并发症以皮肤糜烂最为常见,某些患者需进一步干预,且可诱发排便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相比之下,保守治疗安全,症状逐渐缓解,但外痔体征未完全消退,强调了对患者与家长的充分沟通与心理支持。

原始出处

Docter D, van Braak H, de Jong B, Gorter RR, Benninga MA, de Jong JR. Pediatric external hemorrhoid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versus injection sclerotherapy. Eur J Pediatr. 2025;184(9):552. Published 2025 Aug 14. doi:10.1007/s00431-025-06392-2

Tags: 学龄前儿童需警惕!儿科外痔多在4岁左右发病,腹泻便秘均为诱因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