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AMA Network Open:成年川崎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警示!男性、吸烟 + 随访断裂显著增加死亡率

来源 2025-08-18 12:14:52 医疗资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急性血管炎,发病后患者可能终生面临冠状动脉后遗症。本研究利用日本JROAD-DPC全国心血管疾病数据库,回顾分析了2013年至2022年间接受住院治疗的798例成年KD患者的严重心血管事件,深入剖析了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风险因素。研究发现,成年KD患者中严重心血管事件多聚集于30岁至40岁之间的年轻成人,男性占多数,且吸烟比例较高。紧急入院和非转诊入院(代表医疗连续性中断)与更高的住院死亡率和ICU入住率显著相关,提示长期随访和连续管理的重要性。

川崎病自1967年首次报道以来,已成为儿童时期急性血管炎的经典疾病,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形成冠状动脉瘤。尽管现今大多数患者能及时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避免急性期严重并发症,但大血管瘤患者仍然面临成年后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随着最早期KD患者进入30-40岁年龄段,临床医生愈发注意到这一群体的晚期心血管后遗症。然而,关于成年KD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流行病学数据及预后因素仍欠缺,尤其是关于从儿科向成人心血管护理的衔接不足问题。

本研究获三重大学医院及国家脑血管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免除知情同意。采用STROBE报告指南进行规范报告。研究通过JROAD-DPC数据库筛选2013年4月至2022年3月间,年龄约15岁及以上的成人KD相关严重心血管事件住院患者,共计798例。患者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编码识别。紧急入院及非转诊入院被定义为医疗连续性中断的代理指标。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死亡,次要终点为ICU入住。采用多水平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调整医院层级,分析年龄、性别、紧急入院及非转诊入院对死亡率及ICU入住的影响。统计软件为Stata 16.1,显著性水平定为双侧P<0.05。

研究结果,纳入患者中,中位年龄37岁(四分位距23-46岁),男性占74.4%。临床表现涵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9.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3.0%,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4.2%,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53.1%。吸烟患者比例为24.7%,ACS患者中吸烟率高达37.6%。

图:总体队列、ACS组、CABG组、PCI组以及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组的年龄分布

出院时,71.4%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但仅31.1%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90%以上患者入住教学医院。紧急入院占33.0%,非转诊入院占16.0%。ICU入住率为27.6%,住院死亡率为1.4%。年龄分布呈双峰,分别集中于20岁以下及35-39岁,而ACS患者仅表现为后者峰值。

多变量分析显示,紧急入院(OR=8.49,95%CI 1.80-40.04,P=0.007)及非转诊入院(OR=6.69,95%CI 1.68-26.60,P=0.007)与住院死亡风险显著相关,非转诊入院亦与ICU入住风险升高相关(OR=1.73,95%CI 1.08-2.78,P=0.02)。

综上,本研究通过全国规模数据库系统性评估了成年KD患者的严重心血管事件,证实该病后遗症对年轻成人心血管健康构成显著威胁。男性患者、吸烟习惯及医疗随访不连续是严重事件及不良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医疗连续性的中断,如紧急和非转诊入院,显著增加死亡率和ICU入住率,反映出从儿科向成人科的过渡管理缺陷。尽管研究受限于缺乏所有成年KD存活患者的基数、无非KD对照组、仅依赖单一ICD-10诊断码及缺乏门诊长期随访数据,结果仍为后续临床管理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未来需建立结构化的终身随访体系,优化成人阶段健康管理,强化风险因素控制,推动前瞻性注册研究以明确绝对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

原始出处:

Mitani Y, Nakai M, Tsuda E, et al. Severe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Adults After Kawasaki Disease. JAMA Network Open. 2025;8(8):e2526396.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26396

Tags: JAMA Network Open:成年川崎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警示!男性、吸烟 + 随访断裂显著增加死亡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