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Front Med:莱姆病10年随访揭示标准检测对早期感染灵敏度有限,多重感染增加复杂性

来源 2025-08-13 12:10:39 医疗资讯

莱姆病也叫莱姆疏螺旋体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也叫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莱姆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莱姆病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每年约有47.6万人诊断为莱姆病。 早期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非特异,常包括头痛、疲劳、全身疼痛、关节痛与发热等类似病毒性感染的症状。典型皮肤表现为扩散性红斑(EM),为一圈环形红斑,直径通常超过5厘米,是临床诊断的关键指标。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感染可扩散至关节、神经系统和心脏,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目前,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标准两步检测(STTT)包括首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筛查和二步免疫印迹确认。尽管改良的两步检测方案(MTTT)提高了灵敏度,但早期莱姆病的诊断依然面临挑战,血清学检测敏感性较低。近期,发表于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基于2014年至2023年间美国两个莱姆病流行区共253名患者的血液样本和临床信息,评估了STTT在早期莱姆病诊断中的敏感性及患者治疗后症状持续情况。

研究证实,STTT对早期莱姆病诊断敏感性不足,仅34%的带有典型EM患者首次检测阳性,IgG抗体阳转罕见,仅4%;抗生素治疗后约21%的患者在3个月随访时仍报告持续症状,且大多数未就此寻求医疗帮助。该研究强调了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及后续随访对于改善莱姆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本研究纳入来自纽约东汉普顿和威斯康星州中部的莱姆病高发区的253名参与者,均符合早期莱姆病的临床表现,且在首次采血时未接受超过48小时的抗生素治疗。首次采血后约3个月进行第二次采血。所有样本均进行标准两步血清学检测,包括IgM和IgG免疫印迹,标准依照美国CDC判读规则。部分样本还进行了PCR检测。 临床数据通过病例报告表采集,涵盖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既往病史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第二次采血时收集患者持续症状信息及医疗就诊情况。

结果显示,首次采血时,仅34%的皮损直径>5厘米的患者STTT检测阳性,且IgG抗体阳转极少(4%)。这表明STTT对早期感染的检测灵敏度较低,部分原因可能是抗体尚未产生。 约22%的患者在3个月随访时仍报告莱姆病相关症状,主要为关节痛(71%)、疲劳(62%)和肌肉痛(49%)。女性报告的症状数多于男性,但男性更倾向于就诊。

图:初次抽血的血清学结果

尽管存在持续症状,只有约35%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就症状寻求医疗帮助,提示潜在的医疗障碍或患者对症状的认知差异。 此外,89%的患者在首次访视时接受抗生素治疗,但仅极少数患者在随访期间接受追加治疗。部分患者检测出Babesia microti、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等共感染,强调了多重病原体感染的复杂性。

综上,本研究再次证实,STTT在早期莱姆病中的敏感性不足,无法依赖单次血清学检测确诊早期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判断。IgG抗体的阳转率低,抗体检测对指导后续诊断的价值有限。 抗生素治疗虽有效,但仍有约五分之一患者出现持续症状,这些症状虽非特异,但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就诊率低可能与医疗资源、费用、交通及对疾病认知不足等多重因素相关,亟需加大对莱姆病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力度。 当前指南建议临床医生对早期莱姆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束后的随访,及早识别和干预持续症状患者,必要时考虑再次抗生素治疗,尽管后续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原始出处

Horn EJ, Dempsey G, Schotthoefer AM, et al. Lyme Disease Biobank: 10 years of 3 month follow-up visits from 2014 to 2023. Front Med (Lausanne). 2025;12:1577936. Published 2025 Jul 10. doi:10.3389/fmed.2025.1577936

Tags: Front Med:莱姆病10年随访揭示标准检测对早期感染灵敏度有限,多重感染增加复杂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