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急诊干货,小儿过敏性休克抢救5步骤!

来源 2025-08-02 12:17:52 医疗资讯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急诊和夜班常常是考验医务人员应急能力的时刻,尤其遇到急性过敏性休克的患儿,往往措手不及。过敏性休克又称过敏性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致敏原引发的一种全身迅速进展的严重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如果救治不及时,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和最新指南,深入解析小儿过敏性休克的识别要点、抢救流程以及预防措施。

小儿过敏性休克为何如此凶险?

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复杂,且进展快,通常由抗原暴露后数秒至数分钟内表现出症状,临床表现多变且快速恶化。儿科患者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过敏原反应敏感且普遍不易自我表达症状变化,发作时临床表现可波及皮肤、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瞬间出现生命危险。急诊值班时的突发性使得医生需要拥有高度警惕和扎实的处理技能,才能实现“分秒必争”,挽救患儿生命。

小儿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识别要点

正确而迅速地识别过敏性休克,是成功抢救的第一步。患儿典型表现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1. 皮肤黏膜表现

这通常是过敏反应的先兆,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典型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和荨麻疹,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面部、口唇、眼睑或四肢肿胀,可能伴随瘙痒感。这些皮肤变化往往较为明显且进展迅速。

2. 呼吸道症状——最主要的致死因素

过敏反应引起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多、喉头水肿及支气管痉挛,患儿可表现为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甚至明显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青紫和窒息,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导致呼吸循环骤停。

3. 循环衰竭——休克征象

过敏介导的组胺及其他介质释放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迅速减少,导致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减弱,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四肢冰冷、脉搏微弱甚至消失,血压骤降,最终心跳骤停。

4.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脑部缺氧引起意识模糊、头晕、面及四肢麻木,严重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提示病情已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分级

医学上对过敏反应的分级有助于快速判断病情和制定救治策略。通常根据症状表现及器官受累程度,对过敏反应进行分级:

表:严重过敏反应的分级标准

图片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抢救过敏性休克绝非易事,必须体现“快、准、狠”原则:

第1步:停用过敏原

立即停止所有可疑药物或刺激源,包括静脉输液,及时更换输液器,保持静脉通路通畅。让患儿平卧,确保氧供充足,给予吸氧3-4L/min,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血压变化。

第2步:肾上腺素治疗是救命关键

肾上腺素是过敏性休克唯一明确被证实的急救药物,能够迅速缓解气道阻塞及血管扩张。

肌肉注射(首选方案):最佳注射部位为大腿中三分之一的前外侧肌肉层,推荐使用1:1000浓度溶液,剂量为0.01mg/kg,最大剂量0.5mg,若无改善,可每隔15-30分钟重复注射。切忌皮下注射,吸收慢且效果欠佳。

静脉推注(针对极危重病例):适用于病情极其危重,如血压极低或严重喉头水肿。使用1:10000溶液,剂量同为0.01mg/kg,最大剂量0.3mg,缓慢推注5-10分钟,严密监控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注意事项:静脉注射的浓度与肌注浓度不同,禁止将1:1000浓度肾上腺素直接静脉注射,避免药物过量造成致命性心律失常。

患者体位:抢救过程中,患儿应取仰卧位,呕吐者采取左侧卧位,呼吸困难者可坐位,适当抬高下肢促血液回流。

第3步:及时补液

过敏性休克中,大量液体由血管渗出至组织间隙,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补液是救治关键,推荐使用0.9%氯化钠溶液:

  • 首剂20mL/kg快速静脉推注,10-20分钟内完成,最大不超过200 mL,观察心率、血压、脉搏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防止过量引起心衰。

  • 后续维持液体使用1/2至2/3张液体速度为5-10mL/kg/h,6-8小时内输完;维持使用1/3张液体速度2-4mL/kg/h,24小时内输完。

  • 含糖液体慎用,必要时监测血糖;碳酸氢钠仅用于明确代谢性酸中毒。

第4步: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甲基泼尼松龙可静脉应用1-2mg/kg,4-6小时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25mg。糖皮质激素对缓解迟发性过敏反应有一定效果,但不应作为一线急救药物,因为起效慢,无法作为抢救“救命药”。

第5步:对症处理与监护

  • 支气管痉挛的患儿可给予雾化沙丁胺醇,儿童用量为0.5ml雾化液(含2.5 mg沙丁胺醇),每日不超过4次。

  • 皮肤症状口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小心新生儿和早产儿用药)。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 患儿急救后需严密监测6-24小时,以防后续发作。过敏性休克有时呈双相反应,缓解后8-12小时内可能再次发作。

图片

图: 严重过敏反应的分级处理流程

过敏性休克的预防策略

“预防重于治疗”,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避免过敏原导致的致命反应。

详尽询问过敏史:尤其药物过敏、高危过敏体质患儿,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相关药物。

谨慎用药原则:对过敏体质儿优先选用口服替代药物,静脉用药时保持警惕。

密切观察初次用药后的反应:特别是注射用药后应至少监护30-60分钟,准备应急处理。

抗生素相关管理:抗生素现用现配,停用超过2天需重新评估过敏状态。

Tags: 急诊干货,小儿过敏性休克抢救5步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