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CGP指南 | 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5版)

来源 2025-08-01 12:18:28 医疗资讯

痔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发病率居肛肠疾病之首。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病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临床证据。为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诊疗痔病的临床实践,本工作组在《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的基础上,开展指南更新必要性评估与临床问题遴选,确定了需要更新的19个临床问题与8个结局指标,并以《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申请立项。参考最新的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研究证据的系统检索与客观评价,结合我国中西医临床专家的经验,经过工作组的充分讨论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汇总13条临床问题,形成17条推荐意见。

本指南的制订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病的规范化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制订方法

本指南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制订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体例格式》要求为基础,参考《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以及《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报告清单》进行制订。参考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撰写。指南具体制订过程中对不同研究类型证据质量评价、证据质量分级及相应推荐意见形成等遵循相应的原则或标准。

疾病诊断

本指南疾病诊断参考《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及相关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

内痔

(1)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便血,可伴随肛门异物感或痔脱出;

(2)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状线上方的静脉丛扩张或痔核;

(3)排除直肠息肉、肛裂、直肠肿瘤等其他肛门直肠疾病。

外痔

(1)主要表现为肛缘肿物、疼痛或瘙痒,可因血栓形成导致剧烈疼痛;

(2)肛门视诊可见皮下隆起、质地较硬,或触及血栓形成的结节;

(3)排除肛周脓肿、肛乳头瘤等其他肛周疾病。

混合痔

(1)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表现为便血、痔脱出、肛周不适等症状;

(2)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状线上下均有痔核,或肛门视诊时可见痔块脱出;

(3)排除直肠脱垂、肛周肿物等其他病变。

指南推荐意见

本指南的主要推荐意见见表1。

image.png

术前评估

临床问题1:痔病的分类方法及临床意义?

推荐意见1

痔病的诊断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对危险因素进行鉴别,对诊断明确的痔病进行分期诊断;对于伴有便血的痔病患者,应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危险因素及家族史等因素后进行鉴别,应建议患者完善结肠镜检查。(推荐等级:强推荐)

推荐说明:参考《中西医临床肛肠病学》及《现代中医肛肠病学》等,对痔进行综合评估进而予以分类,将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临床中3类痔病的症状和体征随其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而存在差别。临床医师应有针对性地询问就诊者的病史信息,并行体格检查。

推荐意见2

所有肛肠科就诊患者应进行肛门指诊及肛门镜检查,不可耐受者如疼痛剧烈、肛门狭窄等应酌情慎重考虑;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能有助于疾病诊断、分期及留存病史资料。(推荐等级:强推荐)

推荐说明:参考《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及既往指南中国内学者对痔疮诊断及鉴别的归纳,痔主要与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脱垂、肛乳头肥大、恶性黑色素瘤、肛周性传播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对痔的鉴别诊断描述为“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结直肠癌、肛管癌、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推荐痔疮辅助检查包括肛门指检、肛门镜、直肠镜检查等;如果患者有直肠出血或其他结直肠癌高危风险,应行进一步检查(便隐血试验和/或结肠镜检查)。

推荐意见3

饮食改变及排便习惯改变是痔病的一线治疗方式。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素和液体摄入可有效改善痔症状;生活方式应避免久蹲久坐及频繁如厕,同时限制如厕时间。(推荐等级:强推荐)

推荐说明:参考《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推荐认为痔疮的病因是遗传、妊娠和分娩、低纤维饮食、便秘与用力排便等;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痔病生理病理特征的研究,推荐认为其与便秘、肛管静息压升高、肛管黏膜上皮损伤、肛垫支持组织变化、痔组织的血管和血流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支持组织变性、动静脉功能异常是发病基础。

不同治疗方式疗效及安全性,手术术式选择标准、手术进展及优缺点

临床问题2: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口服及疗效评估

推荐意见4

治疗痔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出血、疼痛、瘙痒等症状,并不能令痔核消失。用药时应遵循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争取达到症状缓解的同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小。(推荐等级:强推荐)

推荐说明:(1)从痔诊治的相关文献中寻找痔的中医辨证分型依据,为痔中西医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证据。方法:以中文数据库为平台,以“痔”和“痔疮”为检索词检索中药内服治疗痔的文献,分别根据文献中方剂用药或治则归纳痔的中医证型分类。结果:共检索出方剂447首,可有效分型321首,其中治疗风伤肠络证157首,治疗湿热下注证41首,治疗气滞血瘀证64首,治疗脾虚气陷证41首,治疗热毒炽盛证18首。(2)熏洗法,相关RCT研究显示,复方荆芥熏洗剂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痔病疼痛水平等(P<0.000 01)。(3)文献研究显示,静脉活性药物可改善静脉张力,稳定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增加淋巴引流,缓解急慢性痔症状。

临床问题3~4:膏剂、栓剂、洗剂等疗效评估,痔外剥内扎术手术及疗效评估

推荐意见5

外剥内扎术在治疗痔病方面具有高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同时复发率较低,可作为治疗Ⅲ期、Ⅳ期内痔及伴有外痔患者的推荐术式之一,但术后疼痛较为明显,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伴随一定并发症风险。(推荐等级:强推荐)

推荐说明:根据13项RCT研究,评估外剥内扎术的治愈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传统术式),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此外,15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复发率,14项RCT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15项RCT研究表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9项RCT研究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11项RCT显示外剥内扎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6项RCT表明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问题5:痔注射术手术及疗效评估

推荐意见6

痔注射疗法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率以及术后疼痛控制方面表现良好,但在治愈率和长期效果方面可能略逊于其他手术方式。对于Ⅰ~Ⅱ期伴有出血性痔病,建议痔注射术(推荐等级:强推荐);对于Ⅲ~Ⅳ期痔病,脱垂严重的痔病患者痔注射术效果有限,应充分权衡利弊后酌情考虑该术式。(推荐等级:弱推荐)

推荐说明:根据6项RCT研究,对痔注射疗法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注射疗法)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临床总有效率,7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关于复发率,2项RCT研究评估了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此外,4项RCT研究显示,注射疗法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这些研究表明,痔注射疗法在改善临床有效率、减少复发率及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关于术后恢复,3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3项RCT研究显示,注射疗法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项RCT研究显示,注射疗法所需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临床问题6:痔套扎术疗效评估

推荐意见7

痔套扎术治疗痔病具有显著疗效,其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疗效确切等优点,且患者术后疼痛控制和恢复时间更具优势;但在操作时应注意操作要点,避免术后出血、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推荐等级:强推荐)

推荐说明:根据收集的相关RCT数据,共检索到192项RCT,评估痔套扎术治疗痔疮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此外,207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复发率,29项RCT研究评估了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另外,221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术后恢复方面,136项RCT研究评估了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表明,痔套扎术患者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197项RCT研究显示,痔套扎术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0项RCT研究表明,痔套扎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较小,治疗组肛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11项RCT研究结果表明,痔套扎术所需时间较短。

临床问题7:PPH

推荐意见8

PPH作为一种微创痔疮治疗方式,在治愈率、临床总有效率、术后疼痛及术后恢复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其在缩短术后愈合时间和改善患者术后体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Ⅲ期、Ⅳ期内痔及伴有黏膜脱垂的痔疮患者的手术术式之一。但临床中可能出现肛门下坠感、异物感,瘢痕挛缩疼痛等情况,应综合评估利弊后决策,不作为一线痔病手术方法。(推荐等级:弱推荐)

推荐说明:据收集的相关RCT研究,评估PPH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另外,273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复发率,58项RCT研究评估了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此外,270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术后恢复方面,197项RCT研究评估了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表明,PPH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249项RCT研究显示,PPH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6项RCT研究表明,PPH术后肛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01项RCT研究结果表明,PPH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临床问题8:高悬低切术疗效评估

推荐意见9

高悬低切术作为一种治疗中重度痔病的手术方式,在治愈率、临床总有效率和术后愈合时间有显著优势,同时复发率和术后疼痛评分较低,适用于伴有脱垂的重度痔病患者。然而,其复发率与传统术式相比无显著差异,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推荐等级:强推荐)

图片

推荐说明:根据收集的相关RCT研究,评估高悬低切术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此外,6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复发率,2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证据质量评估为低(C)。术后恢复方面,2项RCT研究评估了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表明高悬低切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4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项RCT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临床问题9:铜离子电化学疗法

推荐意见10

铜离子电化学疗法作为一种新型微创痔疮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轻中度痔疮患者。其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与传统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适用性可能受限于特定患者群体。(推荐等级:弱推荐)

推荐说明:根据收集的相关RCT研究,评估铜离子电化学疗法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此外,5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复发率,2项RCT研究显示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高(A)。术后恢复方面,3项RCT研究评估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表明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项RCT研究显示,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临床问题10:THD

推荐意见11

THD作为一种微创痔病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恢复的患者。其在术后疼痛控制、愈合时间缩短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然而,其治愈率和复发率与传统手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比较依赖超声技术的使用,在基层当中使用存在一定的难度,适用性较受限于术者经验。(推荐等级:弱推荐)

推荐说明:根据9项RCT研究,共纳入大量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THD)治愈率与对照组(传统手术术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复发率,5项RCT研究评估了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据质量评估为低(C)。关于并发症发生率,6项RCT研究表明,治疗组(THD)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临床总有效率,13项RCT研究评估显示:THD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据质量评估为低(C)。术后恢复方面,10项RCT研究评估了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显示:THD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关于术后愈合时间,5项RCT研究结果表明,THD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对于手术时间,10项RCT研究显示:THD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据质量评估为低(C)。

临床问题11:痔疮射频消融术

推荐意见12

射频消融术治疗痔病的临床疗效有效,与传统手术术式治疗痔病相比在治愈率上有一定优势,但手术时间与愈合时间相对较长。(推荐等级:弱推荐)

推荐说明:根据收集的相关RCT研究,评估射频消融术治疗痔疮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在1项RCT研究中,治疗组(射频消融术)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切除术),治疗组治愈率为80/80,对照组为73/8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此外,1项RCT研究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为62 min,对照组为60 min,手术时间均值差为-24.920 0 min,证据质量评估为高(A)。同一RCT结果显示,实验组愈合时间为62 d,对照组为60 d,愈合时间均值差为-3.890 0 d,证据质量评估为中(B)。

痔围术期管理

临床问题12:痔病术后并发症

推荐意见13

痔病术后并发症是常见的,医生应注意围术期管理,保证充分的术前宣教,术中仔细地操作,术后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及时、有效地处理。(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说明:围术期管理对痔病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术前宣教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焦虑,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少量渗血时应通过局部压迫止血,积极与患者沟通缓解焦虑;对于活动性出血,需在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围术期的综合管理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患者术后恢复。

推荐意见14

痔病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少量渗血不必过分担心,应充分与患者沟通缓解焦虑情绪,局部压迫止血即可;对于活动性出血,应维持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快、积极处理。(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说明:2022年一项关于痔切除术后疼痛管理的系统评价(涵盖157项研究及15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痔病术后少量渗血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自愈的,不需要过度干预,局部压迫止血及保持冷静对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显著帮助。对于活动性出血,术后积极的血管处理是必需的,并且需要在保证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快处理,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通过术后合理的患者教育及快速有效的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推荐意见15

痔病术后疼痛很常见,可多模式联合镇痛,如联合静脉镇痛药物、口服镇痛药物、局部注射镇痛、局部涂抹镇痛、肛内用药镇痛等,药物使用遵循镇痛阶梯原则,目的是让患者尽可能在药物不良反应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无痛或轻度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4分)。(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说明:痔病术后疼痛是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研究表明,结合静脉镇痛、口服镇痛、局部注射与中药熏洗等多模式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4分),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采用中药熏洗疗法与针刺治疗可进一步缓解肛门水肿并增强镇痛效果。镇痛治疗应遵循阶梯原则,逐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最大限度的镇痛效果与最小的不良反应。推荐结合非阿片类药物与中药辅助治疗,提升术后康复效果。

推荐意见16

痔病术后便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应在术后提前预防,减少便秘发生率。术后应主张高膳食纤维饮食,保证液体摄入,酌情使用缓泻剂及润肠通便类中药。注意避免术后长时间使用缓泻剂,避免肛门狭窄等术后并发症。(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说明:便秘是痔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大便干硬与痔病症状密切相关,尤其是肛门疼痛和便血的发作频率[112]。为了预防术后便秘的发生,应提倡术后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充足的液体摄入,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润肠通便的中药。避免长期依赖缓泻剂,以免引起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改善大便性状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还能有效预防痔病复发。

临床问题13:痔病术后随访期管理

推荐意见17

除了肛门功能、术后恢复情况、复发情况、不良事件等随访内容,痔病日常健康管理是术后随访管理的基础环节,涉及营养、膳食、运动、心理等多个领域,多学科的相互协作以及专业化的跟进实施是保证管理效果的必要手段;采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则是改善动态管理、优化干预手段、提升随访效率的有效措施。(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说明:痔病术后患者的康复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术后伤口愈合与并发症预防方面。研究表明,PPH联合外痔切除术及辅助痔疮洗液熏蒸治疗,在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和水肿、减少出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合合适的术后护理,如使用中药熏蒸治疗,不仅可以加速伤口愈合,还能有效缓解术后不适。适当的术后护理和健康管理,如合理膳食、高纤维摄入及情绪支持,也是确保患者顺利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痔病诊疗流程图

本指南形成的痔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流程图详见图1。

image.png

讨论

本指南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融合中西医诊疗新知识、新进展,制定痔疮中西医诊疗规范和标准,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对发挥中西医结合诊治痔病的特色优势,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本指南严格遵循循证指南的制订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指南将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专家遴选方面欠缺一定数量的基层医疗人员,专家多是来自大型三甲综合医疗机构,意见专业性较强但全面性代表方面稍弱。此外,专家组专业广泛度欠佳,如未涉及护理学、麻醉科、方法学等多领域的专家。专家分布的地域较为广泛,包括华东、华北等6个地理分区,但缺少东北地区的专家。再者,考虑到问题的专业性,本项目研究并未对患者群体进行调研,相对缺乏患者角度的意见,也是本指南的不完美之处。本指南在临床问题部分,对于痔病的治疗方法上,涉及广泛,讨论充分,但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痔病的术式选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本次指南的更新未对新纳入的临床问题开展患者偏好及价值观的调研,这可能会影响到最终形成的推荐意见和确定推荐强度,同时指南的研制时间较长,支持推荐意见的证据及卫生经济学情况可能会改变,本指南工作组将在指南更新时改进这些问题。

本文来源:智从从,李雪,程一乘,等. 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5版)[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26):3217-3228.

Tags: CGP指南 | 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5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