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身体活动对预防多种慢性病及降低早亡风险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成人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中高强度体活动标准。步数作为一个简单易获取的身体活动指标,因便于普通民众监测和理解,正逐渐成为公共卫生指导的潜力指标。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死亡率或心血管疾病,未能涵盖步数与癌症、认知功能及跌倒等健康结局的关联,限制了步数指标在更广泛指南制定中的应用。鉴于近十年加速积累的设备测量数据,有必要梳理步数与多种健康结果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近期,发表于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期刊上的一项系统综述与剂量反应Meta分析,通过整合来自35个队列的57项前瞻性研究数据,深入探讨了成年人每日步数与多维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涵盖了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癌症(发病与死亡)、2型糖尿病发生、认知功能及痴呆、心理健康、身体机能及跌倒风险,为当前步数相关健康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细致的证据综述。
研究人员纳入了2014年1月至2025年2月间发表的前瞻性队列及干预研究,要求使用设备测量的每日步数作为暴露指标,系统检索了PubMed、EBSCO CINAHL以及灰色文献等多渠道。研究对象为18岁及以上成人,不限语言与发表类型。对合格研究进行了双人独立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应用一阶段随机效应剂量反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合GRADE体系评价证据质量。根据剂量反应关系的曲线拟合优度,确定步数与健康风险之间的非线性或线性联系。
结果显示,共纳入57项研究(35个队列),其中31项适合Meta分析,涵盖超过164万名参与者。具体结果如下:
1. 全因死亡率
- 14项研究(16.1万人)分析显示,步数与全因死亡率呈非线性负相关,风险随步数增加显著下降,拐点约在5400步/日。
- 相较于每天2000步,7000步对应死亡风险降低47%(HR 0.53,95% CI 0.46–0.60)。
- 年轻人与老年人群的剂量反应曲线存在差异:年轻人的风险曲线非线性,达到一定步数后趋于平缓;老年人表现为线性持续下降。
2. 心血管疾病
- 6项研究纳入心血管事件(发病)Meta分析,3项针对心血管死亡。
- 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与步数呈非线性关联,拐点约7800步/日,7000步时风险降低25%(HR 0.75,95% CI 0.67–0.85)。
- 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同样非线性,拐点约5400步,7000步时风险减少47%(HR 0.53,95% CI 0.37–0.77)。
3. 癌症
- 癌症发病纳入2项研究,死亡纳入3项。
- 癌症发病与步数呈线性关系,7000步时风险降低6%(HR 0.94,95% CI 0.87–1.01),癌症死亡则为非线性下降,风险降低37%(HR 0.63,95% CI 0.55–0.72)。
4. 2型糖尿病
- 4项研究Meta分析,发现步数与糖尿病发病呈线性负相关,7000步对应14%风险降低(HR 0.86,95% CI 0.74–0.99)。
图:每日步数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联
5. 认知功能与痴呆
- 仅2项研究参与Meta分析,显示步数与痴呆风险非线性负相关,拐点接近8800步,7000步时风险下降38%(HR 0.62,95% CI 0.53–0.73)。
6. 心理健康
- 包括3项研究显示步数与抑郁症状呈线性负相关,7000步降低22%发生率(HR 0.78,95% CI 0.73–0.83)。
7. 跌倒风险
- 4项研究显示步数与跌倒风险非线性负相关,拐点约8800步,7000步时风险降低28%(HR 0.72,95% CI 0.65–0.81)。
8. 身体功能
- 5项研究未能Meta分析,但均报道步数提升伴随身体功能改善。
综上,本研究验证了“每天7000步”这一现实可达且科学支持的健康目标。相比传统的“10000步”指标,7000步已能带来显著风险下降,具备更好的公众推广潜力。同时,研究强调“每一步都重要”的理念,即使低步数人群亦能从活动增加中获益。不同年龄人群及健康结局的差异提示未来应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指南。
此外,研究指出步数虽为便捷且客观的身体活动指标,但仍存在无法捕捉非步行类活动和受设备类型、佩戴部位影响的局限,未来需结合多维指标完善活动评估。研究也揭示了当前证据更多集中于高收入国家,低中收入地区的相关数据稀缺,应着力推动代表性更广泛的研究。鉴于个别大型队列和单一设备对结果的潜在影响,未来拟开展多队列、多设备标准化分析并运用因果推断方法提高结论的信度。
原始出处
Ding D, Nguyen B, Nau T, et al. Daily steps and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5 Aug;10:e668-e681. DOI:10.1016/S2468-2667(25)00164-1.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