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疼痛科也能治疗面瘫?靠的是拿手的神经调控技术

来源 2025-07-30 10:18:36 医疗资讯

我们常说的『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典型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突然无力或瘫痪,导致表情僵硬、口角歪斜、闭眼困难等。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如中风引起)和周围性面瘫(如贝尔氏麻痹),症状表现略有差异。

面瘫在传统观念中属于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诊疗范畴,但近年来疼痛科凭借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和影像引导介入优势,或许可以成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中坚力量。

本文基于临床案例报道及专家共识,总结疼痛科治疗面瘫的方法机制、技术优势及循证依据。

机制基础:神经调控的靶向干预

通过超声或CT的精准引导,利用『脉冲射频调节』(PRF)技术通过42℃低热电场作用于茎乳孔处面神经干,可以实现非毁损性神经调控治疗,此治疗是疼痛科常用核心技术,优点在于PRF不破坏神经结构,通过调节电生理环境激活神经自愈潜能。其机制涵盖三个方面:

抗炎消肿:电场抑制TNF-α、IL-6等炎症介质释放,联合消炎镇痛药的作用,可以减轻面神经在骨性管道内的水肿压迫。临床中PRF联合茎乳孔注射镇痛复合液(如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药物可以直接渗透至神经束膜,加速炎症消退。

改善微循环:PRF电场调节可扩张神经滋养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甚至逆转神经组织的缺血损伤。

促进神经修复:PRF联合镇痛药注射可以上调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激活雪旺细胞增殖,加速髓鞘再生。此外也可下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减少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技术优势:精准介入与个体化调控

疼痛科充分利用影像引导精准穿刺技术,优势在于 "看得见、控得准、防过度"。

茎乳孔距耳垂处皮肤距离仅3~5 cm,平均深度3.62 cm,可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穿刺操作。因其内后方毗邻颈静脉孔和颈内动脉,为提高穿刺准确性,减少穿刺并发症,达到精准医疗目的,推荐更为精准明确的CT引导下茎乳孔穿刺面神经射频治疗。

嘱患者健侧卧于 CT 台上,在耳垂前后放置 CT定位标记。扫描CT定位像,然后对乳突区进行CT轴位扫描,选取含茎乳孔层面作为穿刺层面并在该层面上设计穿刺路径:用 CT 自带测量工具软件由患侧茎乳孔(穿刺靶点)向前上方避开颞骨鼓部骨质阻挡拉直线,该线与患侧乳突前方皮肤交点即为乳突前入路穿刺点。

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测量出穿刺深度(靶点至穿刺点的距离)和穿刺角度(穿刺路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用CT定位线找到穿刺层面后参照定位线标记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后对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然后使用裸露端为 5 mm 的射频穿刺针在 CT 引导下按所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至靶点,并由 CT 扫描三维重建观察确认穿刺针尖在茎乳孔口或孔内,测试诱发目标肌群抽动确认位置。

面神经脉冲射频以调节和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温度 42℃,电压 30~40V,频率 2Hz,脉宽 20ms,射频时间300s或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温度42~50℃,脉宽 20ms,电压 40~80V,射频时间 900s 治疗,脉冲射频后仍可辅以药物阻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循证证据:从特殊病例到专家共识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27岁男性,激素治疗无效,行CT引导PRF联合茎乳孔注射,术后第4天完全闭眼,第9天鼓腮不漏气,2个月后FNGS 2.0恢复至I级。

Ramsay Hunt综合征:70岁患者,VAS 8-9分,PRF联合C₂₋₃背根神经节治疗,24小时内VAS降至2-3分,2周后面瘫显著改善(鼓腮不漏气,额纹对称)。

带状疱疹性面瘫:62岁患者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麻痹,行超声引导PRF+激素注射,House-Brackmann分级从V级在1个月后降至II级,3个月后降为I级。

2023版《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明确适应证为Bell麻痹急性期(发病7天内),Hunt综合征伴耳部疱疹,听神经瘤术后面瘫,外伤性面神经卡压。推荐方案为急性期茎乳孔PRF1-2次,慢性期2次/周×4-8次,联合康复训练。

面神经阻滞技术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2 版)指出单侧面神经外周损伤,如乳突骨折、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时医源性损伤桥前池的面神经根、茎乳孔射频损伤面神经干、腮腺手术损伤面神经分支,或炎症时,如面神经管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Bell 麻痹)和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Ramsay Hunt 综合征)等可进行面神经的阻滞及射频治疗。

最后总结

疼痛科医生长期治疗三叉神经痛、PHN积累的脉冲射频穿刺及调节经验,可精准掌握感觉/运动神经差异化调控参数,并且科室常规开展超声、CT引导技术,可实现茎乳孔(直径约1-2mm)等高难度靶点穿刺。

疼痛科凭借娴熟的 "神经调控技术" 与 "影像引导精准介入" 双核心优势,为面瘫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正如《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中所强调:"该技术为面瘫患者提供了微创、安全的有效选择,需在规范中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等. 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 18(10): 559-563.

[2]李育凡, 杨立志, 李明, 等.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例[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 28(11): 876-878.

[3]程鑫, 张轩, 张飞斌. 背根神经节联合面神经干脉冲射频治疗Ramsay Hunt综合征1例[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4, 30(8): 635-638.

[4]黄冰, 王昌会, 杜鑫丹, 等. 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面瘫和面肌痉挛分级标准[J].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 18(2): 174-176.

[5]王然, 韩影, 王乃堃, 等. 超声引导下面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麻痹1例[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 27(7): 556-558.

[6]黄冰,严敏,林慧丹,等. 面神经阻滞技术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2,18(02):152-159.

Tags: 疼痛科也能治疗面瘫?靠的是拿手的神经调控技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