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比登革热更 “磨人” 的蚊子病,你了解多少?

来源 2025-07-30 10:11:57 医疗资讯

2025年7月20日,我国佛山市报告境外输入引起的本地逾千例基孔肯雅热,其中顺德区2158例,南海区16例,禅城区22例,引起了不少网友关注。

相较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对部分公众而言可能略显陌生。不必恐慌,让我们共同科学认识它,掌握预防之道。

1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特点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该病最早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被发现,此后在全球,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次暴发流行。

季节性

发病高峰通常与蚊虫活动高峰期一致,多见于雨季或温暖潮湿季节。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其分布范围已扩展至欧洲和大洋洲等新区域。

人群普遍易感

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儿童和老年人的症状往往更为严重。

2 易感人群

理论上,所有人对基孔肯雅病毒均易感。以下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或出现并发症。

孕妇

孕期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或新生儿先天性缺陷。

儿童和老年人

免疫系统相对较弱,重症风险较高。

慢性病患者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并发症风险增加。

3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主要传播媒介,多在白天叮咬人畜。

母婴垂直传播

感染孕妇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血液传播

理论上可通过输血或共用针具传播,但较为罕见。

4 临床症状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3-7天,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发病初期)

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常伴寒战。

剧烈关节疼痛:手指、手腕、脚踝和膝关节尤为严重,患者常描述为“碎骨机般的疼痛”,是本病最典型症状。

皮疹:发病后2-3天出现,多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常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全身症状:明显疲劳、乏力,部分患者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恶心。

慢性期(病程后期)

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部分患者演变为基孔肯雅热相关性慢性关节炎。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眼部炎症(如结膜炎)、心脏损害或神经系统异常等并发症。

5 诊断与治疗

诊断

临床评估:医生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如疫区旅行史、蚊虫叮咬史)及典型症状(发热、关节、痛皮疹)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液中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病毒核酸检测(PCR)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病毒RNA。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缓解症状: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止痛(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

支持疗法:对高热或脱水患者,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康复治疗:慢性期关节疼痛患者可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关节功能。

预防措施

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和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使用蚊帐、蚊香或含有效成分(如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清晨和黄昏)在户外长时间停留。

环境治理

及时清理室内外各类积水容器,消除蚊虫孳生地。必要时在社区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虫密度。

公共卫生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开展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和防蚊意识。

6 总结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和皮疹。尽管多数患者可康复,但部分人可能遗留长期关节疼痛等后遗症。预防是防控的核心,通过有效的个人防护、彻底的环境治理和完善的公共卫生措施,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如出现疑似症状,尤其是近期有疫区暴露史者,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检测。随着疫苗研发的推进,未来有望为防控提供更强有力的武器。

Tags: 比登革热更 “磨人” 的蚊子病,你了解多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