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围透析期患者贫血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何更“护心”?

来源 2025-07-15 12:11:05 医疗资讯

《Peridialytic Erythropoietin versus Roxadustat in Hemodialysis-Depen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于2025年5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本文旨在比较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罗沙司他治疗血液透析依赖性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贫血的心血管安全性和有效性。

01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贫血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与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罗沙司他是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但两者在围透析期(eGFR<15mL/min × 1.73 m2至透析开始后3个月)的心血管安全性尚未明确。

 

02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天津医疗大数据平台,覆盖43家三级医院、40家二级医院和274家基层医院,纳入2015-2021年间CKD G5期(eGFR<15mL/min × 1.73 m2)且血红蛋白<100 g/L的患者。该研究作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1:1)平衡两组基线特征(年龄、性别、贫血严重程度、ESRD病因等),匹配后每组546例。研究主要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扩展复合终点(MACE+),心脑血管事件以及血栓栓塞事件;次要终点包括血红蛋白应答率,观察期内因并发症住院率,以及单位剂量/使用频次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应的心脑血管事件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

 

图1. 研究流程图PMS倾向评分匹配

 

03主要终点

  • MACE+事件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内和12个月内以及血液透析后3个月内的MACE+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罗沙司他组(p<0.05)(图2a)。Cox回归分析表明,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相比,罗沙司他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大约是前者的1.5倍(HR =1.52,95% CI:1.19-1.94;p<0.001)(图2b、c)。

图2a.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罗沙司他组在围透析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 

 

图2b. 包含药物使用、性别、贫血严重程度及终末期肾病(ESRD)原因作为协变量的MACE+森林图

 

图2c.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罗沙司他组中无MACE+的患者比例

  • 心脑血管事件

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和12个月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在心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罗沙司他组(p<0.001)(图3);此外,在血液透析后3个月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在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方面仍显著较低(p<0.001)(图3);两组的其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差异(图3)。

 

图3.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罗沙司他组在透析期间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a.治疗开始后6个月内,b.治疗开始后12个月内,c.血液透析后3个月内

  • 血栓事件

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和12个月内,以及血液透析后3个月内,两组间总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图4)。然而,在开始治疗的6个月内和12个月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率显著较低(p<0.05)(图4)。

 

图4.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罗沙司他组在透析期间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a.治疗开始后6个月内,b.治疗开始后12个月内,c.血液透析后3个月内

 

04次要终点

  • 血红蛋白应答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罗沙司他均能使血红蛋白水平稳步升高。两组间的血红蛋白应答率无显著差异,但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在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值的升高幅度呈现出统计学上虽不显著但增大的趋势(图5)。

 

 

图5.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罗沙司他组连续治疗3个月后3个月期间血红蛋白的变化

  • 红细胞水平

在治疗开始后的3个月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的平均红细胞计数高于罗沙司他组(3.1±0.6×10¹²/L vs. 3.0±0.6×10¹²/L,p=0.034)。

  • 因并发症住院率

与罗沙司他组相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56.8% vs. 70.1%,p<0.001)和12个月(65.6% vs. 75.5%,p<0.001)以及开始血液透析后的3个月内(52.0% vs. 59.7%,p=0.010),因并发症住院的发生率显著更低。此外,在开始血液透析后的3个月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的住院时长也更短(p=0.014)。

 

05总结

在血液透析依赖性CKD患者中,围透析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相较于使用罗沙司他具有更优的心血管安全性特征。

 

 

第一作者简要点评

王立华

  •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科副主任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老年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

  • 天津市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 天津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

  •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分会常委

  •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天津市康复医学会肾脏病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

  •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 国际血管通路协会会员(VAS member)

  • 天津欧美同学会会员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一届青年学组委员

 

本研究旨在解决一个关键的临床问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CKD患者开始治疗的关键“围透析期”,两种重要的贫血治疗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罗沙司他的心血管安全性比较。这一时期的患者心血管风险极高,但既往缺乏针对性研究,部分源于“围透析期”定义的模糊性。本研究不仅明确界定了该时期(eGFR<15至血透后3个月),更利用中国天津市这一大型城市的代表性真实世界数据,通过科学的倾向评分匹配,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对于围透析期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降低MACE+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上优于罗沙司他,同时保持相当的贫血纠正效果。

 

研究结果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罗沙司他因潜在心血管安全性问题在FDA审批过程中曾遇阻力,虽然后续RCT汇总分析(如Barratt研究)显示其非劣效性,但这些研究存在局限(如人群异质性强、未专门聚焦围透析期)。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在治疗起始和透析过渡这一特定高危窗口,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具有更优的心血管安全性特征,这对临床医生在围透析期为患者贫血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讯作者点评

梅长林

  •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 上海肾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 中国非公医协副会长兼肾脏病透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 曾承担国家及上海市基金27项

  • 主编专著17部

  • 发表论文500余篇,SCI收录179篇

  • 获国家、军队及上海市科技成果奖8项

  • 获第二届中国医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本研究聚焦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罗沙司他在血液透析依赖的 CKD 患者围透析期贫血治疗中的头对头比较,填补了该领域的关键空白。我们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有效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研究利用天津医疗大数据平台,样本量大且覆盖广泛,涵盖不同级别医院的患者,增强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适性。通过倾向评分平衡14项基线混杂因素,确保结果可靠性。本研究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直接指导,还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我们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血管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为进一步探索其最佳使用剂量和频率奠定基础。研究中关于两种药物差异的发现,也将激发更多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更深入地明确两者在长期治疗中的差异。不过,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治疗数据有限、无法控制医院特定治疗指标等。尽管结果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特定时间段内心血管安全性更优,但因研究为回顾性,且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来全面评估心血管风险特征。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收集详细治疗数据,加强对医院治疗规范的把控,开展前瞻性研究明确因果关系,并进行长期随访,以更精准地比较两种药物在围透析期对患者的综合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Wang L, Cao Y, Yuan W, Hao C, Yao L, Xue C, Yu P, Mei C. Peridialytic Erythropoietin versus Roxadustat in Hemodialysis-dependent CKD Patients. Am J Nephrol. 2025 May 6:1-25. doi: 10.1159/00054615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28231.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最新前沿信息交流之目的,仅供医疗卫生行业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文中所有观点不代表梅斯医学立场,亦不代表梅斯医学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Tags: 围透析期患者贫血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何更“护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