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Gut:首次明确结肠息肉切除后不同风险患者的结直肠癌监测需求

来源 2025-06-30 12:09:52 医疗资讯

【亮点提要】

  • 本研究针对首次监测结肠镜(SC1)后不同风险组患者,首次系统评估了长期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及后续监测(SC2)需求。
  • 结果显示,仅在基线及SC1均属高风险的患者中,CRC风险显著升高,提示这部分患者确需继续监测;而SC1表现为低风险者,无论基线为何风险,均可免于继续监测。
  • 研究证实,基于SC1的风险评估即可有效指导后续监测决策,简化现行流程,减轻患者负担,有助构建更精准的随访方案。

研究概况

近期,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Gut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分析,系统探讨了基于英国2020年结肠息肉切除后监测指南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分层,重点评估了首次随访结肠镜(SC1)后不同风险组的患者是否需进行持续监测。研究纳入了2000至2010年期间在英国17家医院接受结肠镜息肉切除并至少接受一次随访结肠镜的10508名患者,随访中对比了CRC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的标准化发病比(SIR)。历时中位数8年,结果为精准制定后续监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循证依据。

研究背景

结肠息肉切除后,患者仍存在一定结直肠癌风险,因而需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监测。现行指南重点明确了首次监测结肠镜(SC1)的风险分组及相应随访间隔,但关于SC1后进一步随访(如第二次随访SC2)的必要性证据较少,且国际指南在后续监测频率、终止标准上意见不一(例如英国指南提倡一次阴性随访后终止,而欧洲和美国指南则多建议两次阴性随访)。这一现状导致临床监测实践差异大,资源分配和患者管理存在优化空间。因此,亟需大规模、长期随访数据,明确SC1后不同风险患者群体的CRC发生风险及其随访需求,从而指导个体化的监测策略。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All Adenomas’多中心回顾性队列数据,涵盖1984–2010年(主集中于2000–2010年)17家英国医院的息肉患者,筛选出随访质量较高、排除癌症既往病史及遗传高风险疾病的患者。基于2020年英国指南,按照基线和SC1的息肉情况分为四组:低风险/低风险(LR-LR),高风险/低风险(HR-LR),低风险/高风险(LR-HR),高风险/高风险(HR-HR)。高风险依定义为≥2个高级别息肉、≥5个息肉或≥1个≥20mm大息肉。通过国家癌症注册和死亡数据库追踪CRC发生,计算分组的CRC发病率及标准化发病比(SIR),并评估不同监测阶段(SC1后至SC2,SC2及以后)的风险变化。


研究人群筛选流程图

研究结果

  1. 研究人群及分组情况
  • 总计纳入10508名患者:LR-LR组6587人(63%),HR-LR组3272人(31%),LR-HR组248人(2%),HR-HR组401人(4%)。
  • SC1时患者中位年龄以65岁以下为主,基线和SC1监测间隔中位时间分别为约3年及3年,HR-HR组间隔相对较短。
  • HR-HR组患者基线时表现出更多严重病理特征,如息肉数量众多、较多高级别息肉及远端息肉,提示这类患者基线病变更严重。
  1. 结直肠癌发病率及风险对比普通人群
风险组 患者数 CRC案例数(SC1后) SC1后5年累计发病率(%) SC1后CRC相对风险SIR(95% CI) SC2后CRC相对风险SIR(95% CI) LR-LR(低风险-低风险) 6587 60 0.3 (0.2–0.5) 0.48 (0.34–0.67) ↓ 0.56 (0.36–0.82) ↓ HR-LR(高风险-低风险) 3272 66 1.5 (1.0–2.2) 1.17 (0.85–1.58) ≈ 0.72 (0.46–1.09) ≈ LR-HR(低风险-高风险) 248 6 4.0 (1.3–12.0) 2.51 (0.81–5.85) NS 0.43 (0.01–2.38) NS HR-HR(高风险-高风险) 401 19 4.2 (1.7–10.3) 2.84 (1.30–5.39) ↑ 1.86 (0.89–3.42) ≈

(注:SC1后指首次监测结肠镜之后至第二次监测结肠镜时;SC2后指第二次监测结肠镜及以后随访期间。SIR:标准化发病率比,↑表示显著升高,↓表示显著降低,≈表示无显著差异,NS表示样本量不足统计学意义不明。)

  1. 高级别息肉在第二次随访检出率
风险组 SC2参加人数 高级别息肉检出率 (%) LR-LR 3078 5.4 (4.6–6.3) HR-LR 1866 9.1 (7.8–10.5) LR-HR 164 12.2 (7.6–18.2) HR-HR 282 17.4 (13.1–22.3)
  1. 关键发现解读
  • SC1为低风险的患者(LR-LR和HR-LR组)CRC发生率不高,甚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其中LR-LR组CRC风险最低,显示其无需继续进行第二次监测。
  • SC1为高风险的患者,特别是当基线也为高风险(HR-HR组),CRC风险明显升高,且第二次监测中高级别息肉检出率最高,建议这类患者必须接受至少一次后续监测。
  • LR-HR组人数较少,样本量限制了统计判断,但该组合较少见,提示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确认其随访需求。
  • 敏感性分析(包括采用欧洲指南定义、排除可能不完全切除息肉的CRC患者)结果大致一致,强化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基线和首次监测结肠镜风险组分类示意图

不同风险组首次及第二次监测结肠镜后CRC累积发生率曲线

讨论与临床意义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大样本、长期真实世界数据,首度系统评估了检查后首次监测结肠镜结果与基线风险组合对未来CRC发生率的影响,提出简化随访策略的重要循证依据。研究明确指出,临床应聚焦首次随访结肠镜的风险确认,用于指导是否安排第二次随访,从而避免过度或不足监测现象。对资源有限的医疗环境尤为重要,省去不必要的二次检查,无疑会减轻患者负担并节省医疗成本。另一方面,明确高风险双阳性(基线及SC1高风险)人群需持续监测,有助及时发现并处理隐匿或新发息肉,降低癌症发生风险。未能明确的LR-HR组虽人数极少,但提示对该人群应进一步关注,未来大规模数据和精准分层研究有待开展。

研究亦验证了当前指南在不同地区实施细节的差异对风险评估影响不大,强调国际标准化风险定义的重要性。研究还提示,近年来内镜技术和切除技术的进步,应进一步减少因息肉未完全切除而导致的癌变风险,未来策略应结合切除质量指标辅助个体化评估。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如回顾性设计对潜在选择偏倚难以完全控制,基线准备质量数据缺失较多,且对息肉病理分类标准随着时代演变存在一定不一致。此外,对患者合并症、生活方式等潜在干扰因素缺乏数据限制了多维风险分析。

总的来看,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强大的证据支持基于首次监测结肠镜的发现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有望推动指南更新和实践标准化。

原始出处

Robbins EC, Wooldrage K, Rutter MD, Veitch AM, Cross AJ.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fter the first surveillance colonoscopy and the need for ongoing surveillance: a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Gut. 2025;0:1–11. doi:10.1136/gutjnl-2024-334242

Tags: Gut:首次明确结肠息肉切除后不同风险患者的结直肠癌监测需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