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综述】成人烟雾病相关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来源 2025-05-25 12:11:13 医疗资讯

摘要:烟雾病(MMD)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近年来MM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MMD相关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涉及执行功能、记忆力和处理速度等认知域,且随着病程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尽管目前已有研究对成人MMD相关认知障碍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规范的诊疗方案,使其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面临一定挑战。该文主要从MMD相关认知障碍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现有治疗方案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MMD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Willis环自发性闭塞症,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MCA)近端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的罕见脑血管病,因其在颅底形成的代偿性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中呈现出“烟雾样”的外观而得名。MMD在东亚国家常见,其中日本的发病率居全球首位。研究表明,2019年日本的MMD发病率达2.4/10万,患病率高达17.6/10万。与日本相比,中国的MMD发病率虽相对较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一项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的MMD发病率为1.47/10万,约为2016年的2倍,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10~14岁及45~54岁),且成人MMD占比逐年增加。

MM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受遗传、年龄、受累血管状况及侧支循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MMD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的首发症状将其分为缺血型、出血型、无症状型(无缺血及出血性卒中症状)。成人MMD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出血性或缺血性)、头痛、癫痫及认知障碍等,其中认知障碍尤为常见。研究表明,30%~67%的成人MMD患者存在认知障碍,累及执行力、记忆力和处理速度,部分患者最终可进展为血管性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MMD相关认知障碍的研究尚不充分,准确识别两者的关联有助于MMD的早期诊断。笔者结合近年文献,对MMD相关认知障碍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成人MMD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1 临床特征

MMD相关认知障碍具有渐进式加重的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执行功能、记忆力、注意力等多方面的损伤,且这些损伤相互关联,随病情的发展,最终可进展为血管性痴呆。MMD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1)年龄差异:成人MMD患者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患儿则主要表现为智力损害,这可能与两者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不同有关;(2)性别差异:成人MMD患者中,女性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男性,在记忆力和执行功能方面表现明显,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激素(如雌激素)对认知功能的保护有关;(3)无症状型成人MMD患者的认知功能在空间想象能力、工作记忆及计算能力等方面可出现轻度隐匿性损害,随着病程进展发生卒中或其他脑血管事件后,认知功能损害可进一步加重;(4)有卒中史的成人MMD患者的认知障碍表现出更广泛的综合认知功能损害,且在不同分型及亚型之间存在差异。有研究纳入49例MMD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者,根据MRI的影像学特征将MMD患者分为出血型(12例)、缺血型[37例;根据首发症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1例)、脑梗死组(21例)、头痛组(5例)],于入组时采用多种认知功能测试量表[前瞻性记忆测试、回顾性记忆测试、注意力测试、连线测试A(trial-making test part A, TMT-A)等]对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出血型MMD患者比较,缺血型MMD患者记忆力表现更优[前瞻性记忆测试:(22.270±6.509)分比(17.920±3.895)分,t=2.805,P=0.009;回顾性记忆测试:(83.920±14.184)分比(73.670±16.951)分,t=2.074,P=0.044],但两组注意力和执行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 发病机制

2.1 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不足

CBF不足可导致脑组织损害,进而引起认知功能损伤。MMD患者颅内动脉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缺血事件频发,可导致CBF不足。Zha等纳入25名健康对照者和49例成人MMD患者[根据首发症状分为脑梗死组(24例)、无症状组(25例)]进行脑血流动力学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的研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17.50(11.50,22.50)分比28.00(26.50, 28.50)分,P<0.01)]、无症状组[25.00(23.50,27.00)分比28.00(26.50, 28.50)分,P<0.05]MMD患者MoCA评分中位数均更低,且脑梗死组患者MoCA评分与右侧大脑前动脉(r=0.517,P=0.010)和左侧MCA皮质区域的CBF相关(r=0.651,P=0.001),无症状组MMD患者MoCA评分与左侧MCA皮质区域的CBF相关(r=0.438,P=0.029),提示成人MMD患者(脑梗死型或无症状型)的认知障碍可能与特定脑区CBF的下降有关。此外,Yanagihara等采用N-异丙基-p-[123I]-碘苯丙胺的脑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技术评估32例成人MMD患者脑血运重建术前、术后脑血流灌注情况,采用5项神经心理学量表(韦氏成人言语智商测试量表、韦氏成人绩效智商测试量表、韦氏记忆商测试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复制测验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回忆测验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术后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31%(10/32)的成人MMD患者认知功能改善(5项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中的一项或多项的差异大于对照值的平均值+2个标准差),25%(8/32)的成人MMD患者认知功能无变化(5项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的差异均介于对照值平均值+2个标准差至平均值-2个标准差之间),44%(14/32)的成人MM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5项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中的一项或多项的差异小于对照值平均值-2个标准差),且认知功能改善患者术后2个月中央前回的相对CBF与术前的差异大于认知功能无变化[(17.2±3.8)%比(10.1±2.4)%, P=0.0003]和认知功能下降[(17.2±3.8)%比(11.5±3.2)%, P=0.0009]患者,提示脑血运重建术后2个月的CBF改善可能有利于MMD相关认知障碍的改善。因此,CBF不足可能是成人MMD相关认知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2.2 脑白质损伤

脑白质损伤可导致脑功能网络结构的连接发生紊乱,从而降低神经元间的电信号传导效率甚至中断脑区间电信号传导,对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脑白质高信号为反映脑白质损伤的重要标志,与认知功能衰退存在紧密联系。脑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轴突)聚集而成的区域,在维持神经信号传导完整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MMD好发于大脑前半部,涉及额叶、颞叶和顶叶等皮质区,为高级认知功能的核心枢纽,该区域的缺血性损伤可引发髓鞘和轴突的微观结构变化,从而干扰神经元间电信号的传递而引发认知障碍,其中轴突损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尤为显著。此外,Xu等研究显示,胆碱能系统在MMD相关认知损害中起关键调节作用,脑白质分水岭区作为胆碱能传导通路的核心节点,该区的缺血性损伤不仅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还可干扰胆碱能神经环路的连接,进一步加剧认知功能的损伤。因此,脑白质结构损伤可对神经网络拓扑结构稳定性造成双重破坏,可能是成人MMD相关认知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2.3 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

类淋巴系统为大脑内独有的液体交换运输系统,主要负责清除大脑代谢废物,维持神经健康和认知功能。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可造成代谢废物与炎症因子的积聚,进而加剧神经损伤,导致认知障碍。已有研究证实类淋巴系统功能与认知状态存在关联。Zeng等纳入30例MMD患者,采用沿血管周围空间的扩散性分析指数(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 index,ALPS)评估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采用多种量表(智商:韦氏成人智力测试量表,记忆:即时记忆测试量表,执行功能:Stroop测试量表、处理速度测试量表、注意力测试量表、视觉空间功能测试量表、语言测试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30例)相比,MMD患者的平均ALPS(P<0.01)、以上7种量表评分的Z分数(标准分数)及整体认知功能评分(除智商之外的以上量表评分的平均标准分数)均降低(均P<0.05),且MMD患者的平均ALPS与神经认知量表评分呈正相关(执行功能:r=0.368,P=0.004;处理速度:r=0.277,P=0.032;注意力:r=0.276, P=0.033;视觉空间功能:r=0.313, P=0.015;整体认知功能评分:r=0.402, P=0.001),提示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与MMD患者认知障碍可能存在相关性。类淋巴系统功能受损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dilated perivascular spaces,DPVS)[27]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受损[28]密切相关。研究显示,MM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慢性低灌注状态可削弱动脉搏动对血管周围间隙内液体的驱动力,抑制间质液引流,促进血管周围间隙结构性的扩大。Park等采用已验证的4分半定量评分对51例MMD患者的MRT2加权成像中白质区域的DPVS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88.2%(45/51)的MMD患者存在高等级(评分>20分;对于白质中的DPVS,1~9分为1级,10~19分为2级,20~39分为3级,40分及以上为4级,定义1~2级为低等级,3~4级为高等级)白质周围DPVS。此外,Narducci等[30]采用荧光素钠作为对比剂在DSA上观察了11例行血管旁路移植术MMD患者荧光素钠的外渗情况,结果显示,10例MMD患者脑实质存在明显的荧光素钠外渗现象,提示MMD患者存在血-脑屏障破坏[31]。研究表明,血-脑屏障损伤还可通过影响间质液引流,进一步导致DPVS[32],因此,DPVS及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可能通过独立或协同作用导致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成为MMD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

2.4 脑代谢功能异常

脑代谢功能异常主要通过影响神经元能量供应及功能活动导致认知功能障碍。Weng等前瞻性纳入152例MMD患者及33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氟18标记的2-氟-2-脱氧-D-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18F-2-fluoro-2-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技术对MMD患者的神经元葡萄糖摄取情况[标准化摄取值比(standard uptake value ratio,SUVR)]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组(100例)MMD患者的双侧额叶(左侧:1.16±0.18比1.31±0.16,P<0.01;右侧:1.02±0.15比1.13±0.13,P=0.001)、扣带回(左侧:1.67±0.17比1.80±0.14,P<0.01;右侧:1.67±0.18比1.77±0.15,P=0.004)及左侧基底神经节(1.17±0.27比1.38±0.15,P<0.01)的平均SUVR均降低,且左侧基底节、扣带回皮质及背外侧额叶的SUVR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族系误差(family wise error,FEW)在簇水平上进行校正]。该研究还显示,与非VCI组(52例)相比,VCI组MMD患者左侧基底神经节区域的代谢降低更明显(SUVR:1.17±0.27比1.38±0.16,P<0.01),由于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功能及高阶认知功能的调节,因此该区域的代谢减退可能是引发MMD患者VCI的关键因素;此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CI组MMD患者的小脑还呈现出类似于帕金森患者的代偿性代谢增强,其双侧小脑表现出更多的代谢亢进(SUVR增大)区域,与双侧额叶、扣带回及左侧基底神经节代谢模式相反,提示该现象可能为神经功能缺损的适应性反应。2025年,Weng等回顾性纳入93例MMD患者和47名健康对照者,并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将MMD患者分为无VCI组(21例;无认知域受损且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均未受损)、VCI组(61例;任何神经心理学测试比中国正常人群低1.5个标准差以上)和血管性痴呆组(11例;在日常生活中失去独立性),采用18F-FDGPET评估MMD患者神经元葡萄糖摄取情况(SUVR),采用神经认知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TMT-A、TMT-B)评估认知功能并采用提速代谢模式空间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MD患者的小脑代谢模式呈现双向动态演变特征,随着认知障碍进展,MMD患者小脑右后叶Ⅵ区平均SUVR逐渐降低(健康对照组、无VCI组、VCI组、血管性痴呆组的SUVR分别为1.65±0.10、1.68±0.09、1.60±0.13、1.60±0.15,P=0.019),而蚓部SUVR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健康对照组、无VCI组、VCI组、血管性痴呆组的SUVR分别为1.30±0.15、1.35±0.12、1.32±0.12、1.46±0.08,P=0.003)。此外,层次聚类分析和体素分析结果显示,小脑右后叶Ⅵ区SUVR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P<0.01,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 FDR)q=0.024,以FEW=0.005进行校正]、记忆和执行功能筛查量表(P<0.01,FDR q=0.023,以FEW=0.005进行校正)评分均成正相关,蚓部SUVR与TMT-A(P<0.01,FDR q=0.335,以FEW=0.048进行校正)、TMT-B量表(P<0.01,FDR q=0.073,以FEW=0.016进行校正)评分均成负相关;进一步进行代谢协变网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认知障碍恶化,MMD患者小脑后叶网络连接强度呈下降趋势(P<0.05)。上述研究表明,MMD相关认知障碍与特定脑区代谢失衡可能存在时空关联,即特定脑区的代谢紊乱与认知障碍的动态病程进展之间呈现协同变化规律,可能是MMD认知障碍发生的机制之一。

3 治疗

3.1 内科治疗

MMD相关认知障碍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临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以预防卒中的发生、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用于改善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微循环、预防卒中,其在MMD治疗中的应用虽尚未达成共识,但已成为临床管理的重要趋势。日本2016年调查了全国为烟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375家医院的330个科室,结果显示,MMD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率为(51.3±29.8)%,其中神经内科(32个)使用率高于神经外科[294个;(65.1±32.7)%比(49.8±29.0)%,P= 0.0049];在纳入调查的312个临床科室中,238个科室推荐将阿司匹林作为治疗MMD的首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04个科室推荐将西洛他唑作为第二选择,157个科室推荐将氯吡格雷作为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药物。西洛他唑具有多效性,其不仅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卒中,还具有抗血栓和舒张血管功能,在MMD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显示,西洛他唑可降低MMD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有利于改善MMD患者神经功能,Nakamura等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分为对照组(38例;阿司匹林300mg,1次/d单独使用)和治疗组(38例;西洛他唑100mg,2次/d联合阿司匹林300mg,1次/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服药后14d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基线增加≥1分)的患者比例更低(2/38比10/38,P=0.013)。Ando等纳入66例缺血型MMD患者对比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疗效,治疗后2年随访结果显示,西洛他唑治疗组(36例)2项神经心理测试Δ评分(Δ评分=治疗后2年评分-术前评分)均优于氯吡格雷组[30例;言语智商测试Δ评分:(2.7±4.0)分比(-0.1±3.5)分,P=0.0171; 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复制测试Δ评分:(0.6±1.0)分比(0.0±0.7)分,P= 0.0164],提示西洛他唑在改善非手术成人缺血型MMD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稳斑、保护内皮功能、抗血栓等作用,可以降低卒中的发生率,改善认知障碍。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介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和血糖水平改善有糖尿病、卒中史、冠心病或高血压病史患者的认知障碍,但对MMD认知障碍的疗效仍需更多证据支持。神经保护药物多用于MMD患者围手术期的神经康复治疗,旨在减轻神经损伤,对认知功能也有一定改善作用。肖梦华纳入133例行血运重建术的MMD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依达拉奉分为观察组(90例;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和对照组(43例;未使用依达拉奉治疗),于用药前后采用MoCA对MMD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用药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24.24±2.32)分比(20.61±2.06)分]和对照组[(22.25±2.07)分比(20.40±1.85)分]的MoCA评分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24.24±2.32)分比(22.25±2.07)分, t=0.786,P<0.01],提示MMD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依达拉奉有利于改善MMD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此外,血管扩张药物、抗凝药物虽然也可用于预防卒中,但其对改善认知功能是否具有直接作用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验证。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MMD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并研发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应对临床诊疗需求。

3.2 外科治疗

脑血运重建术是MMD行之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包括直接血运重建术、间接血运重建术、联合血运重建术。

直接血运重建术是指将颅内外动脉直接进行吻合,使血管迅速恢复通畅,改善血流供应的术式,临床上以颞浅动脉-MCA吻合术最为常用。研究显示,直接血运重建术对MMD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差异,Uchida等]采用5项神经心理学量表(韦氏成人言语智商测试量表、韦氏成人绩效智商测试量表、韦氏记忆商测试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复制测验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回忆测验量表)和N-异丙基-p-[123I]-碘苯丙胺的脑灌注SPECT对行直接血运重建术的存在认知障碍的MMD患者(31例)术前、术后2个月和术后5年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月随访时患者认知功能无变化(所有5项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Δ术后值-术前值无变化)、改善(一项或多项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Δ术后值-术前值增加)和下降(一项或多项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Δ术后值-术前值下降)的比例分别为25.81%(8/31)、32.26%(10/31)、41.94%(13/31);与术前比较,术后5年随访时认知功能无变化、改善及下降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2.26%(10/31)、35.48%(11/31)、32.26%(10/31)。此外,术后2个月表现出认知功能下降的MMD患者(13例)中,有9例患者存在脑高灌注综合征,且在5年随访结束时其中7例表现为认知功能较术后2个月继续减退,其余2例认知功能较术后2个月无变化。Dobashi等纳入32例行直接血运重建术的MMD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新发脑微出血与发生认知功能恶化[术后一项或多项神经心理学量表(韦氏成人言语智商测试量表、韦氏成人绩效智商测试量表、韦氏记忆商测试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复制测验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回忆测验量表)评分的D值(术后评分-术前评分)小于对照值的平均值-2个标准差]相关(OR=6.1,95%CI:1.8~20.4,P=0.0041),术后17例患者发生脑高灌注,其中11例患者发生脑微出血,且脑微出血灶均位于术后脑高灌注区域。上述研究表明,直接血运重建术后MM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可能由术后脑高灌注导致的新发脑微出血损伤引起,在选择直接血运重建术时,需权衡其快速恢复血流的优势与潜在风险。

间接血运重建术是将带有血管的组织(肌肉、骨膜、帽状腱膜、硬脑膜或颅外组织等)放置在缺血的大脑皮质表面,诱导新血管向内生长从而改善脑灌注的手术。目前研究显示,间接血运重建术有利于改善成人MMD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新生血管形成周期较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Yasuda等前瞻性纳入22例行间接血运重建术的MMD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5项神经心理学量表(韦氏成人言语智商测试量表、韦氏成人绩效智商测试量表、韦氏记忆商测试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复制测验量表、Rey-Osterreith复杂图形回忆测验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123I-碘西尼SPECT技术评估患者的中枢苯二氮卓受体结合电位(可反映患者的皮质神经递质受体功能)的密度和分布[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将术后6个月5项神经心理学测试中的一项或多项的差异大于对照值平均值+2个标准差定义为认知改善,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59.09%(13/22)的MMD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且术前低AI晚(基于123I-碘西尼SPECT显像中双侧半球感兴趣区域放射性计数差异计算的延迟相的AI)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有关(95%CI:0.11~0.72,P=0.0269),提示间接血运重建术可通过恢复神经递质受体的功能改善成人MMD患者认知功能。间接血运重建术通过促进侧支血管新生实现脑灌注的长期改善,虽然新生血管形成周期需数月至一年,但其有利于降低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风险,适用于无法耐受直接血运重建术后发生高灌注风险的患者。

联合血运重建术是一种将直接和间接血运重建术结合于一体的术式,可迅速改善MMD患者的CBF,并帮助患者形成更多的侧支循环。新型联合术式颞浅动脉-MCA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颞肌-动脉-骨膜瓣贴敷术(encephalo-duro-myo-arterio - pericranio - synangiosis, EDMAPS)是在联合血运重建术的基础上扩大骨窗,增加额部骨膜贴敷,使部分贴敷组织向额部内侧形成侧支循环,为MMD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廖先文等纳入23例接受EDMAPS的MMD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的随访,采用MoCA减分率[(术后MoCA评分-术前MoCA评分)/术前MoCA评分×100%]评估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定义MoCA减分率≥30%为基本治愈,20%~<30%为显效,12%~<20%为有效,<12%为无效,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56.52%(13例)MMD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主要为视空间/执行功能[(3.17±1.30)分比(2.57±1.50)分, P=0.016]、记忆[(2.78±1.51)分比(1.17±1.15)分, P<0.01]、注意力[(5.30±1.33)分比(4.39±1.99)分, P=0.014]和定向力[(5.30±1.58)分比(4.91±1.73)分,P=0.0047]等认知域的改善。联合血运重建术不仅可通过颞浅动脉-MCA血管旁路移植术迅速重建缺血区血流灌注,缓解神经元急性缺氧损伤,EDMAPS技术通过多组织贴敷形成的血管新生网络为MMD患者认知功能的持续恢复提供了结构性保障,有利于快速且长期改善MMD患者的脑血流和认知功能。

3.3 其他治疗

远隔缺血适应是一种安全无创、简便易行的神经保护措施,其可通过对肢体实施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刺激,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增强心脑等重要器官对缺血损伤的耐受性。目前已有临床研究尝试将该技术应用于MMD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在血运重建术前麻醉诱导阶段实施远隔缺血适应预处理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4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新技术及多种神经心理学量表的综合应用使成人MMD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逐渐清晰,其与CBF减少、脑白质完整性受损、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脑代谢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关联,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此外,对成人MMD相关认知障碍行干预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和策略,未来可通过开展动物实验和临床干预试验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探索更多的MMD相关认知障碍治疗策略。

Tags: 【综述】成人烟雾病相关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