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BMC Pediatrics:我国学者揭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肠道微生物群与肝脏代谢紊乱的关系

来源 2025-05-24 12:12:25 医疗资讯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其中溶血性黄疸发展迅速且病情严重。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多项生理过程中意义重大,其失衡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BMC Pediatrics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特征,寻找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这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进行。选取2024年3月至9月住院的70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和21例健康新生儿,排除不符合标准的个体后,最终纳入62例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作为治疗组,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新生儿的粪便样本和临床数据,用PowerMax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样本的基因组DNA,经PCR扩增16S rRNA基因的V4区域,在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测序,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出生体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C反应蛋白(CR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测序结果显示,两组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分类学特征上,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等。LEfSe分析发现,治疗组的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肠杆菌属等7个属显著富集,对照组的毛螺菌科UCG-004等9个属显著富集;对照组厚壁菌门显著富集,治疗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减少。功能分析表明,治疗组革兰氏阳性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厌氧和革兰氏阴性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ICRUSt2分析显示,治疗组脯氨酸降解等多种代谢途径活性显著升高,乳酸消耗II代谢活性显著降低;METACYC分析也发现多个代谢途径活性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肠杆菌与多种酶的分泌正相关,这些酶包括氧化酶、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异构酶和裂解酶。这些酶与多个肝脏相关代谢途径的代谢水平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肠杆菌的生态失衡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肠杆菌通过分泌多种酶,经肠-肝轴代谢途径介导,与肝脏中的多种代谢途径存在复杂联系。肠杆菌相对丰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肝脏的代谢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因此,肠杆菌有望作为肠道菌群中的一个诊断标志物,用于评估与溶血性黄疸相关的肝脏代谢紊乱。

原始出处:

Jin Huang, Zhou. et al,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liver metabolic disorders in in neonatal hemolytic jaundice, Huang et al. BMC Pediatrics,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887-025-05692-8.

Tags: BMC Pediatrics:我国学者揭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肠道微生物群与肝脏代谢紊乱的关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