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吴荻教授深度解读:黑色素瘤治疗的变革与国际合作

来源 2025-05-21 12:09:14 医疗资讯

编者按:过去,人类对抗肿瘤的方式只有手术、放射及化疗。如今,随着CAR-T、TCR-T及TIL等免疫疗法的崛起,黑色素瘤这一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恶性肿瘤,正在迎来新的治疗曙光。

在2025 CSCO 指南会上,【医悦汇】有幸邀请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分享当前黑色素瘤治疗策略的变革及当下黑色素瘤诊疗中面临的难题,及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医悦汇:随着免疫疗法和靶向药物的发展,黑色素瘤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新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如何?

吴荻教授:目前,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国内,已有四五家生物技术公司涉足这一领域,其中许多核心团队成员是海外归来的华裔专家,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些专家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推动了TIL治疗在国内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TIL治疗产品线丰富。在临床Ⅰ期研究中,部分国内企业的数据表现优于国外上市产品。国内企业采用了一些更先进的技术,包括独特的细胞培养配方和自动化生产工艺。这些技术提高了TIL细胞的生产效率,将生产周期从传统的4~6周缩短至2~3周,使得TIL治疗能够更快速地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及时的治疗机会。

TIL治疗为黑色素瘤的后线治疗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标准治疗方案失败后,TIL治疗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展望未来,TIL治疗有望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一方面,它可能会与PD-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推向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另一方面,其应用范围甚至可能扩展到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领域,为黑色素瘤的全程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医悦汇:作为亚洲黑色素瘤联盟委员,您认为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是否有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这些合作如何推动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吴荻教授:近年来,受疫情以及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相对减少。与疫情之前相比,国际交流的机会明显降低。过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每两年举办一次北京黑色素瘤国际论坛,每次都能吸引二三十位全球临床肿瘤学黑色素瘤领域的顶尖专家齐聚中国,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然而,如今这样的大规模国际交流机会已大幅减少。

目前,一些年会或专业学术会议虽然仍会邀请一两位来自欧洲或美国的专家进行交流,但在规模和频率上都无法与以往相比。我们希望学术交流不要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交流的通道应始终保持开放。只有通过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才能推动我国黑色素瘤事业的持续进步,无论是在临床转化还是基础研究方面。

医悦汇: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您认为目前我国黑色素瘤治疗诊疗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吴荻教授:多年来,国内的黑色素瘤CSCO团队始终秉持着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宗旨,在郭军主委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将在继任主委牛晓辉的带领下继续砥砺前行。多年来,我们中国团队几乎代表了亚洲在黑色素瘤领域的学术水平,尤其在临床肿瘤学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我们在国际上制定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尤其在解决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方面,中国学者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若要探讨当前的不足之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参与国际协作的机会相对较少,目前主要以国内多中心研究为主,国际多中心研究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其次,作为中国团队牵头开展的国际多中心协作临床研究也较为有限。此外,在国内的临床研究中,Ⅰ期和Ⅱ期研究占比较大,而前瞻性、大规模的Ⅲ期研究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证据夯实性和重复性方面的表现,部分Ⅱ期研究的结果虽具参考价值,但在国际上可能被认为证据强度不够。

因此,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积极开展更多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与此同时,我们团队也在逐步为中青年专家提供更多机会,助力他们脱颖而出。这同样是未来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方向。

Tags: 吴荻教授深度解读:黑色素瘤治疗的变革与国际合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