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超过640万。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但许多常用药物会引发体重增加的副作用。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进一步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深入了解常用抗精分药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不同[1],简单可分为以下类别:
引起体重增加的因素
个体因素:
体重增加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既往未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的年轻首发精神病患者,由于身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敏感,更容易出现体重显著增加的情况。此外,精神病性症状丰富、初始体重指数(BMI)较低、应激状态下易过度进食及联用大麻等因素,也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其中,治疗最初 6 周内的体重快速增加,是长期体重增加的最佳预测因素。例如,若患者在开始使用抗精分药的前 6 周内体重迅速上升,那么其后续持续体重增加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药物作用机制:
抗精神病药诱发体重增加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现有研究表明,主要与药物对食欲及食物摄入的影响有关。药物可影响多种神经递质,参与食欲调节过程的重要受体,如5 - HT2C 受体、组胺能 H1 受体及多巴胺受体等,都可能受到抗精神病药的作用 。以奥氮平为例,它是一种有效的 H1R 拮抗剂,可通过拮抗下丘脑 H1R 的作用刺激食欲和脂肪堆积,减少能量消耗,最终导致体重增加。奥氮平和氯氮平对下丘脑 H1R 的拮抗作用还可激活 AMP 激活蛋白激酶(AMPK),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食物摄入量[2]。
体重增加带来的危害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体重增加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的发生率显著上升,进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60%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超重或肥胖,而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 35%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要高出普通人群两到三倍。肥胖导致的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使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体重增加可能是患者冒着复发及住院风险停药的重要原因。超重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导致治疗中止,增加精神障碍复发的风险。患者往往因为对体重增加的担忧和不满,而自行减少药量或停药,这不仅影响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和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策略
1. 更换抗精神病药
考虑到不同抗精神病药诱发体重增加的效应存在差异,换用另一种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是一种可行的策略。但目前支持这一做法的证据有限,且换药时必须与病情恶化的风险相权衡。一项研究[3]显示,高风险药物只有换用低风险药物才能真正带来体重的下降,治疗2年预计可降低10%左右,且主要发生在换药后的最初六个月内。如奥氮平换用阿立哌唑。此外,联合用药似乎也有效。如在氯氮平或奥氮平的基础上联用阿立哌唑,也可以带来轻度的体重下降,幅度约为2kg 。
各种治疗方案下体重随时间的预计变化
2. 药物干预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可在3 - 6 个月内帮助患者平均减重 3.3kg 。它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和改善骨骼肌中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发挥作用,同时影响瘦素敏感性和下丘脑信号传导,减少热量摄入和脂肪储存。然而,由于缺乏长期研究结果,目前尚不清楚这一效应能否长期维持,毕竟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时间往往较长。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 - 1)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在临床中用于治疗糖尿病,可导致体重下降并改善血糖控制,是目前治疗抗精分药引起体重增加最有潜力的新药。利拉鲁肽在较高剂量时也获批用于治疗肥胖,研究显示,使用利拉鲁肽的患者体重下降明显,部分患者体重下降超过 5kg 。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药物也展现出良好的减重效果。
其他药物:奥利司他、瑞波西汀、倍他司汀、金刚烷胺、托吡酯等均与患者体重的小幅下降相关。其中,托吡酯可减少增加食欲的NPY Y1 和 Y5 受体。有研究[4]显示,联用托吡酯可显著降低患儿体重(-2.80 kg)及体重指数(-1.33),且托吡酯组镇静副作用发生率显著更低。可见,托吡酯能改善儿童青少年患者所致体重增加。
此外,现有研究初步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2012 年 Caemmerer 等的荟萃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帮助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平均减重超过 3kg,并改善了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
参考文献:
1.Leucht, S., Schneider-Thoma, J., Burschinski, A. (2023). World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 22(2), 315–324.
2.Ye W, Xing J, Yu Z, Hu X, Zhao Y. Int J Obes (Lond). 2023 Jun;47(6):423-433.
3.Piras M, Ranjbar S, Laaboub N, et al. Schizophr Bull. 2023 Jan 3;49(1):24-33.
4.Costa GPA, Moraes VRY, Assunção BR.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Mar 13.
5.Holt RIG. Psychother Psychosom. 2019 Oct 4:1-6. doi: 10.1159/000503835.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