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突然的头晕,可能是耳朵里的"小石头"在捣乱

来源 2025-04-27 12:11:57 医疗资讯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早晨起床翻身时突然天旋地转,低头捡东西时眼前一黑,甚至只是转头就感到一阵眩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正在经历耳石症的困扰。

据统计,约2.4%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耳石症,尤其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

在医学上,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

图片

其直接原因是耳石(碳酸钙结晶)从椭圆囊或球囊脱落,误入半规管(尤其是后半规管,占80%-90%病例),干扰内淋巴液流动,导致错误平衡信号传递至大脑。

一、内耳的基本结构

内耳(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 骨迷路:由致密骨质构成的外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 膜迷路:悬浮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道,内含内淋巴液,是感受平衡和听觉的核心结构。

图片

1. 前庭

位置:位于骨迷路中部,连接半规管和耳蜗。

功能:感知头部直线加速度(如上下、左右运动)。

关键结构:

  • 椭圆囊和球囊:内含耳石器,负责静态平衡和线性加速度感知。

  • 耳石膜:覆盖在椭圆囊和球囊的感觉上皮(毛细胞)上,表面附着耳石——微小的碳酸钙结晶(直径约5-30微米)。

图片

2. 半规管

数量与排列:每侧内耳有3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前、后、水平),分别对应三维空间的运动感知。

功能:感知头部角加速度(如旋转、转头)。

关键结构:

  • 壶腹:半规管末端的膨大处,内含壶腹嵴,其上的毛细胞通过内淋巴液流动感知运动。

  • 半规管内淋巴液:头部运动时流动,刺激毛细胞产生神经信号。

3. 耳蜗

功能:与听觉相关,耳石症通常不影响听力,但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梅尼埃病等听觉障碍。

二、鉴别诊断

(一)核心鉴别特征:耳石症的典型表现

1.触发方式

  • 位置性眩晕:仅在特定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躺下、翻身、抬头)

2.持续时间

  • 每次眩晕持续数秒至1分钟(超过5分钟需警惕其他疾病)

3.伴随症状

  • 单纯眩晕,无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若存在需排除梅尼埃病)

  • 可见眼震(方向固定,与头位相关)

(二)疾病鉴别

1. 前庭性偏头痛(眩晕型偏头痛)

图片

2. 梅尼埃病

三联征:眩晕(20分钟~12小时)+ 波动性听力下降 + 耳鸣/耳闷

可通过甘油试验和纯音测听鉴别

3. 前庭神经炎

  • 急性持续性眩晕(数天),伴恶心呕吐但无听力问题

  • 头部不动时仍晕,HIT试验阳性(甩头试验可见矫正性眼跳)

4. 中枢性眩晕(如脑卒中)

图片

5. 精神心理性眩晕

描述模糊(如"整天昏沉"),与焦虑/抑郁相关

无明确眼震或体位诱因

(三)红色警示信号

若眩晕伴随以下任一情况,立即就诊(可能为脑卒中或肿瘤):

  • 突发剧烈头痛或呕吐

  • 视物重影、面部麻木、肢体无力

  • 意识障碍或跌倒发作

三、常见诱因

  • 年龄增长:50岁以上人群耳石退化风险增高。

  • 头部外伤:如跌倒、撞击。

  • 长期卧床:术后或缺乏活动者。

  • 骨质疏松/缺钙:耳石成分异常。

  • 女性更常见:可能与激素变化相关。

四、体格检查

1.Dix-Hallpike试验

这是确定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常用检查手法。

  • 患者坐在检查床上,头向右侧转45°。

  • 医生会扶住患者头部,使之保持45°方位不变,令患者迅速躺下,头后仰悬垂与水平面呈30°角。

  • 观察有无眩晕及眼震。

图片

图片

如果患者是后半规管耳石症,此时会出现垂直扭转性眼震。

2.Roll-test(滚转试验)

这是确定外半规管耳石症的常用检查。

  • 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头部抬高30°。

  • 向一侧转头90°观察至眩晕或眼震消失后20s恢复初始位置,再向另一侧转90°观察。

图片

图片

典型眼震为双侧都为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 当向地性眼震,时间小于1min时考虑为外半规管后臂型管石症;

  • 当向地性眼震,时间大于1min时考虑为轻嵴帽;

  • 当背地性眼震,时间小于1min时考虑为外半规管前臂型管石症;

  • 当背地性眼震,时间大于1min时考虑为外半规管嵴石症。

五、治疗

耳石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多数人在发病后一周到一个月内,眩晕感会自动消失。

不过,耳石症发作后很痛苦,出现上述症状时,首选眩晕门诊就医,如果医院没有眩晕门诊,可选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治疗上,首选耳石手法复位;必要时还可以适当给予药物治疗,如前庭抑制剂(地芬尼多、苯海拉明等)及改善循环类药物(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等)。

通过手法复位,大部分人的眩晕症状会随之消失;也有人复位后仍觉着晕,这是前庭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所致,此时的耳石已回归原位,不必紧张,可以适当走动,有助功能康复。

耳石复位的方法

复位时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

1.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方法

(1)Epley 法

患者坐于床上,头向患侧转 45 度,快速躺下,头悬垂于床下 30 度,保持此体位 30 秒;然后头向健侧转 90 度,保持 30 秒;身体连同头部一起向健侧转 90 度,保持 30 秒;最后坐起。整个过程中,每个体位都要保持到眩晕和眼震消失。

图片

(2) Semont 法

患者坐在床边,头向健侧转 45 度,快速向患侧侧卧,面部朝下,保持 30 秒;然后快速坐起,头向健侧转 45 度,保持 30 秒。

 2.外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方法

Barbecue法 

①患者平卧位,头向健侧转90°;

②向健侧转动头部90°使面部朝下,同时身体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

③头继续向健侧转90°;

④头继续向健侧转90°,同时身体转为仰卧位;

⑤每一步骤持续时间30s或至眩晕消失,最后坐起。

3.前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方法

Yacovino法

①坐位,头保持正位;

②迅速后仰处于平卧位,头继续尽可能后仰,至少超过30°;

③2~3mins 后头位抬高,向前屈曲,颏部尽可能贴近胸骨,呈含胸姿态;

④2~3mins 分钟后坐起,向前平视。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耳石复位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或者在医生确认可以自行操作后再尝试。

如果自行复位操作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对于症状较为严重或自行复位无效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六、预防

1.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疲劳可能会诱发耳石症。

机制:疲劳→内耳小动脉痉挛→局部缺血→耳石稳定性下降

2.合理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脱落风险。

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晒20分钟,儿童短些,老人控制在30分钟内,即可满足机体所需。

3.每天睡够7小时

研究显示,睡眠<6小时者耳石症风险增加1.8倍。

4.积极控制相关疾病

比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聋、中耳炎等,可能会导致内耳损伤,诱发耳石脱落。

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也可导致内耳血液循环不良,引起耳石脱落。

5.前庭康复训练

耳石症患者急性眩晕症状缓解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对尽快恢复平衡能力有一定帮助。

Tags: 突然的头晕,可能是耳朵里的"小石头"在捣乱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