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王晓东教授揭秘从诊断到治疗:肿瘤患者如何避免重复检查,获得精准方案

来源 2025-04-26 12:11:46 医疗资讯

编者按:对于肿瘤患者来说,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疾病规范化诊疗的关键。然而,许多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常常面临重复检查的困扰,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延长了等待治疗时间,有可能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平衡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医悦汇】科普ONCO栏目特别邀请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王晓东教授,深入探讨如何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以及如何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医疗服务。

医悦汇:对于一些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医院有哪些独特的技术或方法?能否分享一些成功案例?

王晓东教授:以我院肺小结节门诊为例,若发现肺部结节,可借助穿刺活检技术明确其良恶性。根据活检结果,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将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随后,患者将被转诊至相应科室,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对于结肠癌的早期筛查,我院采用多种检测手段。粪便检查方面,包括粪便潜血试验以及DNA甲基化的检测技术,这些方法有助于实现早期发现潜在病变。

此外,肠镜检查是我院胃肠镜团队的特色项目,该团队由胃肠镜专家与麻醉科医生共同协作,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通过一次检查,即可从胃镜到肠镜全面覆盖,不仅能观察到早期胃肠癌,还能发现并处理息肉。若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息肉为良性或恶性,我们将据此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实现早筛与早治的有效结合。

然而,胃肠镜检查具有一定的侵入性,部分患者可能因无法耐受胃肠镜检查带来的痛苦,又担心全麻带来的副反应而拒绝胃肠镜检查。针对此类情况,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作为替代手段,用于发现较大的肿块,并观察肿瘤与周围器官及淋巴结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CT对于较小的息肉检出能力有限。比如,有一位近期便中带血的病人,CT检查未见异常,而做肠镜检查发现了结肠有一小息肉,直接进行黏膜或黏膜下切除术,病理提示原位癌,从而实现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因此,肠镜仍然是目前最直观且有效的检查手段,病理诊断是金标准,通过肠镜可以发现和切除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医悦汇:针对肿瘤来说,当外院患者来就诊时,哪些检查是必须完善的?如何避免重复检查?

王晓东教授:在门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外地前来就医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已在当地进行了部分检查,而这些检查结果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建议外地患者前来北京就医时,携带所有既往检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血常规、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检测以及肿瘤标志物等。此外,病理检查结果尤为重要,因为病理诊断是确诊肿瘤的“金标准”。若患者在外地未能完成病理检查,我们也会在北京安排相应检查。

除了上述检查外,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同样不可或缺。例如,CT、MRI以及PET/CT等检查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病变的范围、判断疾病的分期。由于疾病的范围和分期不同,相应的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全面的检查资料对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医悦汇: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是什么?

王晓东教授:结肠癌的治疗策略与其他癌种类似,均遵循国际国内一致的诊疗指南。早期结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这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总体而言,结肠癌的治疗分为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两大类。全身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通过基因检测实现精准治疗,其毒副反应相对较小。

然而,对于早期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仍是首选。对于局部晚期患者,我们通常会在手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为外科手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新辅助治疗包括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放疗等。

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进行多学科讨论(MDT)。外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内科医生以及影像科和病理科医生共同参与,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如果患者初始诊断时肿瘤不可切除,但通过内科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能够缩小肿瘤至可切除范围,这种治疗策略称为转化治疗。此时,内科医生首先介入,将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状态,随后由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切除。

除了全身治疗外,局部治疗也是结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局部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放疗科的放射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局部治疗,多学科团队能够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

医悦汇:针对不同阶段的癌症患者,如何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如何平衡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王晓东教授: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各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讨论,针对单一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与传统会诊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以往的会诊流程通常是按需逐科进行:患者若就诊于肿瘤内科,内科医生会先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切除,随后邀请外科医生会诊,外科医生给出意见后,再邀请放疗科医生会诊。

然而,在现代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针对患者当前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专家团队首先明确患者的肿瘤诊断、疾病分期,评估肿瘤的大小以及是否具备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条件。若患者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或需通过全身治疗或介入治疗缩小肿瘤以达到可切除状态,则先由内科或介入科进行相应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次召开多学科讨论会确定下一步治疗目标和方案,是否有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

此时,外科医生可能会表示:“内科或介入科已为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肿瘤已具备手术切除的可能。”手术切除作为肿瘤治疗中最为理想的手段,具有根治性,因此患者随后将被转至外科,由外科医生实施手术切除。

多学科诊疗模式目前已被广泛提倡,并在临床实践中趋于成熟,它通过整合,多学科的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精准且全面的医疗服务。

Tags: 王晓东教授揭秘从诊断到治疗:肿瘤患者如何避免重复检查,获得精准方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