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刘欣教授:从基因检测到靶向治疗,解码原发不明肿瘤诊治前沿进展 | 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暨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

来源 2025-04-20 12:09:38 医疗资讯

近期,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暨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共同主办打造,以前沿之势奏响中国抗癌事业的时代强音。

原发不明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经临床、影像、病理和实验室指标等全面检查后仍难以确定原发病灶部位或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目前,原发不明肿瘤精准诊疗仍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本次大会上,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欣教授分享了原发不明肿瘤诊治新进展。

梅斯医学:原发不明肿瘤一直是肿瘤诊治领域的棘手难题,请您简单介绍下原发不明肿瘤目前发病率情况。

刘欣教授:根据现有资料,原发不明肿瘤是指经组织学确认的转移性上皮来源的癌或神经内分泌癌,且经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并由专家进一步判定,最终仍未确定原发肿瘤的恶性肿瘤。原发不明肿瘤这一命名由来已久,其诊断与治疗始终是医学领域的棘手问题。据数据显示,全球原发不明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7.8%,每10万人中大概有5至8例原发不明肿瘤患者。在中国,由于缺乏确切统计数据,原发不明肿瘤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但鉴于我国庞大人口基数以及该病的发病率,可合理推测患有此疾病的患者数量不容小觑。

梅斯医学:在诊断手段方面,相较于过去,如今有哪些突破性的新技术、新方法用于原发不明肿瘤的诊断?例如基因检测技术,在推断肿瘤原发灶来源上,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刘欣教授: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进步,原发不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迎来了显著突破。目前,在进行基本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利用一系列先进的检测技术来辅助诊断。其中,PET-CT在检测原发不明肿瘤尤其是头颈鳞癌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能力。此外,诸如雌激素受体显像PET-CT以及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等新型影像学技术,也为特定类型肿瘤原发灶的定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同样迅速,通过分析转移灶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推测原发灶位置的方法被称为“亲子鉴定式”分析。基于这一策略,我们可以使用PCR方法对RNA进行检测来推断原发灶的位置。目前,国外已开发出如Cancer Type等几种试剂盒,而在国内也有类似的应用,例如90基因检测。这项检测通过对肿瘤组织样本中与癌症相关的90个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可能的原发部位。最近,我们中心发表的一项名为Fudan CUP-001的研究显示,采用90基因检测法不仅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在总生存期上也表现出数值上的提升。除了用于溯源的检测手段外,二代测序(NGS)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以发现可供靶向治疗的突变。对于携带这些突变的患者,采用相应的靶向治疗已成为CUP患者个性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向迈进。

梅斯医学:传统的经验性化疗方案在原发不明肿瘤治疗上效果有限,现在有哪些新兴的治疗策略正在兴起?在未来几年,原发不明肿瘤的诊治还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刘欣教授:对于原发不明肿瘤患者而言,大约15%的患者显示出较好的预后特征,例如女性患者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这可能暗示乳腺癌为其潜在的原发病灶。然而,遗憾的是,仍有80%至85%的患者面临不良的预后。传统上依赖经验的化疗方法仅对30%-40%的患者有效,且中位生存期不超过一年。

现代医学更倾向于采用精准医疗策略来改善治疗效果,这类方法包括部位特异性治疗和靶向治疗。部位特异性治疗旨在通过免疫组化及基因溯源技术识别出潜在的原发病灶,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而靶向治疗则基于基因测序结果,寻找能够进行靶向干预的特定突变,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治疗目标。未来,研究的重点将放在开发更多有效的检测手段用于发现原发病灶,以及整合基因溯源技术和二代测序(NGS)技术,从而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更为个性化和有效的诊疗计划。这种方法不仅有望提升治疗成功率,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期限。

Tags: 专访刘欣教授:从基因检测到靶向治疗,解码原发不明肿瘤诊治前沿进展 | 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暨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