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李阿姨一直按时吃降压药,却反复晕倒!医生发现:她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餐前服用了“呋塞米”!
餐后低血压(PPH),一个很多人没听说过的疾病,在中国住院老年人中发生率达59%~80%,但90%的人从未听说过!
餐后低血压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01晕厥和跌倒
晕厥:餐后血压显著下降可能导致脑部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短暂性脑缺血,从而导致晕厥。晕厥可能发生在餐后短时间内,尤其是在站立或坐位时。
跌倒:由于血压下降导致的头晕、乏力或晕厥,患者可能会失去平衡,导致跌倒。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等外伤,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02 心脑血管事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餐后血压下降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可表现为短暂的视力模糊、肢体无力或言语不清等症状。
脑卒中:长期或反复的餐后低血压可能导致脑部慢性缺血,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研究表明,餐后低血压与脑卒中风险增加相关。
心绞痛:餐后血压下降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心绞痛表现为胸痛或胸闷,尤其是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
冠状动脉事件:餐后低血压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增加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
03
其他不良影响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餐后低血压可能导致脑部慢性缺血,影响认知功能,增加痴呆的风险。
生活质量下降:餐后低血压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
心理负担:反复出现的头晕、晕厥等症状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04 长期预后
荟萃分析显示,餐后低血压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长期未得到有效管理的餐后低血压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3分钟看懂:什么是餐后低血压?
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
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
相比进餐前血压,进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20 mmHg。
或进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至90 mmHg或以下,而进餐前收缩压在100 mmHg及以上。
症状性判断
进餐后血压下降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超过大脑调节能力而出现心脑缺血症状,如晕厥、跌倒、头晕、心绞痛、卒中、视力障碍等。
血压监测黄金法则
家庭血压监测(HBPM):在服用测试餐之前(餐前),坐位休息5分钟后,使用经过认证的自动血压计测量基线血压和心率。进餐后每15分钟测量1次血压和心率,持续至餐后2小时。每次血压测量2遍,间隔1分钟,取其平均值以减少误差,提高准确性。
动态血压监测(ABPM):动态血压监测用于评估日常生活状态下全天的血压水平,可通过血压日记获取患者就餐起止时间和餐食信息。使用动态血压进行评估时,白天应每15分钟测量1次血压,夜间每1小时测量1次血压。
10种常用药可能加重PPH
可能导致或加重餐后低血压的药物:
1.利尿剂:如呋塞米,可能增加餐后血压下降幅度。研究显示停用呋塞米3个月可以减少餐后收缩压的下降幅度,而使用呋塞米40 mg口服可使餐后收缩压下降约10 mmHg。
2.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可能会加重餐后低血压。
3.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可能会加重餐后低血压。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可能会增加餐后血压下降的幅度。
5.钙通道阻滞剂:如尼群地平,可能会增加餐后血压下降的幅度。
6.硝酸盐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能会加重餐后低血压。
7.其他:神经节阻断剂、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利血平和可乐定等也可能加重PPH。
救命3招:非药物急救法
非药物疗法在防范和管理餐后低血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01 饮食调整
少食多餐:减少单次进食量,增加进食频率,有助于减轻餐后血压下降的幅度。
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容易导致餐后低血压,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对餐后血压的影响较小。
餐前饮水:餐前饮用350~480 mL的水可以增加胃扩张,刺激交感神经活动,从而减少餐后血压的下降。
改变饮食温度:冷葡萄糖负荷可以使平均动脉压增加,而热葡萄糖负荷则会使血压降低。因此,选择冷餐可能有助于控制餐后低血压。
避免饮酒:酒精可能会加重餐后低血压,因此应避免饮酒。
适当饮茶或咖啡:咖啡因可以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收缩动脉以维持血压,因此适当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可能有助于减轻餐后低血压。
02 生活方式调整
餐后适当运动:餐后进行轻度有氧运动(如间歇性步行)可能有助于预防和管理PPH。
调整服药时间:对于有餐后低血压倾向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将降压药改在早餐后2小时服用,以减少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03 体位调整
餐后仰卧休息:对于有症状的餐后低血压患者,建议在饭后仰卧休息,因为站立或坐位会产生额外的降压作用。
避免餐后立即活动:餐后立即进行体力活动可能会加重血压下降,因此应避免。
04 其他建议
避免使用可能导致餐后低血压的药物:如利尿剂、抗精神病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盐类药物等。
增加盐摄入量:对于非高血压患者,适当增加盐摄入量可以增加循环血容量,从而减少PPH的发生。
参考资料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 餐后低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5, 33(1): 4-12.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