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剖腹产瘢痕,不只是肚皮上多了一道疤

来源 2025-04-10 12:21:34 医疗资讯

剖腹产(剖宫产)术后疤痕对核心稳定性的影响是一个涉及生理、解剖和康复医学的复杂问题。

一、剖腹产的两种主要形式

纵向切开:

沿着腹白线纵向切开,从肚脐下垂直切至耻骨上方。

这种切法会造成较大的空间方便取出婴儿,较快及简单,但后遗症较多。现在除了在紧急情况下,一般较为少用;

横向切开

现在比较流行的切法,也被称作 “比基尼切法”。在膀胱上侧,约阴毛边部位横向切开。

这种方法出血较少,伤口也较少感染。而且日后出现子宫爆裂的机会较少,下次怀孕时可能仍能阴道生产。

图片

二、腹白线纵向切开 VS 横向切开的解剖学对比

1. 腹白线纵向切开的优势

  • 胚胎学基础:腹白线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闭合的“天然疤痕”,由两侧腹肌的腱膜融合而成,无血管分布,手术出血风险低。

  • 肌肉保护:纵向切开仅分离结缔组织,不切断肌肉或肌腱,对核心稳定性(腹内压、骨盆支撑)影响较小。

  • 力学传导保留:腹横肌、腹内斜肌的张力通过腹白线向中线传导,纵向切口不破坏肌腱-筋膜的力学链。

图片

2. 横向切开的争议点

美观性:横向切口瘢痕更隐蔽,且部分研究显示可能降低特定新生儿并发症(如呼吸窘迫)。

解剖学代价:

  • 切断腱膜连结:横向切口通常涉及腹直肌鞘前层、联合肌腱,破坏腹横肌-髂腰筋膜的力学传导,可能影响核心稳定性。

  • 非自然愈合区:横向切口不在腹白线的无血管区,愈合时可能面临更高粘连风险。

  • 耻骨-髂腰筋膜影响:切口若延伸过深,可能干扰耻骨联合及大腿前侧筋膜的张力传递。

图片

3. 临床权衡

纵向切开:更符合解剖学逻辑,适合需长期核心功能维护的患者(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

横向切开:优先考虑美观和短期恢复,但需评估术后核心肌群代偿风险(如慢性腰痛、腹直肌分离加重)。

两种术式的选择应综合解剖功能需求、术后康复目标及患者个体差异,而非仅依赖单一优势。

图片

三、剖腹产瘢痕对人体的影响

(一)疤痕组织对核心肌群的直接干扰

1.筋膜粘连与肌肉功能抑制

剖腹产切口通常穿过腹直肌、腹横肌及筋膜层,疤痕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可能导致:

  • 腹直肌分离(DRA)加重:疤痕粘连限制腹白线区域的弹性,阻碍产后自然闭合。

图片

  • 腹横肌激活障碍:深层核心肌群的神经信号传导可能因疤痕压迫而减弱,表现为“腹部绷紧感”但实际肌力不足。

2.生物力学链断裂

疤痕组织的僵硬性可能破坏“腹内压-膈肌-盆底肌”的协同作用,导致:

  • 咳嗽或运动时出现代偿性姿势(如肋骨外翻、骨盆前倾);

  • 增加腰椎代偿负荷,诱发慢性腰痛。

(二)神经反馈系统的间接影响

1.本体感觉减退

疤痕区域的感觉神经末梢受损,导致大脑接收的腹部张力信号减少,影响:

  • 动态平衡能力(如单腿站立不稳);

  • 运动中对核心的精准控制(如瑜伽扭转动作易失衡)。

2.疼痛-抑制循环

部分患者因疤痕疼痛(如牵拉痛)主动避免核心发力,进一步导致肌肉萎缩。

(三)长期影响的分阶段表现

图片

四、干预措施

1.物理治疗技术

  • 疤痕松解术:采用横向摩擦按摩或工具辅助改善胶原排列;

  • 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对腹横肌的特定频率刺激。

2.运动康复方案

推荐分阶段训练(示例):

阶段1:仰卧位膈式呼吸+骨盆底肌激活;

阶段2:四点跪位鸟狗式+抗旋转训练;

阶段3:负重功能性动作。

2.新兴疗法

临床研究显示,低强度激光疗法(LLLT)可减少疤痕增生并促进神经再生(2024年《康复医学杂志》Meta分析)。

Tags: 剖腹产瘢痕,不只是肚皮上多了一道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