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摘 要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间的疗效。
方法 2018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3家精神专科医院纳入4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辅以MECT治疗,连续2周,共6次治疗。根据性别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以及治疗后UKU不良反应评定量表(udvalg for kliniske undersogelser,UKU)、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的差异。
结果 质量控制后共463例患者进行后续分析,男性246例,女性217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总分、PANSS各子量表得分均降低(P<0.001);组间减分率比较,男性患者阴性症状减分率高于女性(31.24%±30.24% vs. 25.80%±33.96%,P<0.05),而在总分、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减分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女性患者出现其他类型不良反应的频率较男性高(47.47% vs. 37.80%,P<0.05),而在精神、神经、自主神经及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男性患者PANSS总分减分率与吸烟史(r=0.135,P=0.034)、饮酒史(r=0.160,P=0.012)呈正相关,女性患者PANSS总分减分率与病程呈负相关(r=-0.210,P=0.002),与起病年龄呈正相关(r=0.145,P=0.032)。
结论 MECT对精神分裂症男女性患者均具有显著疗效。与女性患者相比,MECT对男性患者的阴性症状疗效更为显著。此外,不同性别间MECT疗效的相关因素不同,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以选择MECT方案。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性别差异;不良反应;PANSS;相关性分析;疗效;影响因素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障碍[1-2]。MECT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与抗精神病药物的联合使用近年来越发普遍[3-4]。多项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认知功能、治疗反应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5-7]。然而,目前关于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治疗次数、刺激电量、抽搐时间等方面[8-11],专门探讨性别是否对MECT疗效产生影响的研究有限,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结论不一[12-13]。本研究旨在探讨MECT在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根据性别个体化选择MECT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纳入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3家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汉族;③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60分,且在过去6个月内未接受MECT治疗。排除标准:①既往诊断为其他精神障碍(如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或癫痫者;②有药物依赖史、吸毒史者;③有重大头颅外伤史,严重心血管及脑器质性疾病史;④具有明显冲动或攻击行为;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脱落标准:①中途终止治疗者;②随访期间不配合者;③临床信息不完善者。共收集4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463例纳入分析。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KY2024135)。
1.2 资料收集与量表评估 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参与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起病年龄、病程、身高、体质量、城乡地区、受教育年限、吸烟史、饮酒史、精神疾病家族史、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治疗前后使用PANSS[14]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后使用UKU不良反应评定量表(udvalg for kliniske undersogelser,UKU)[15]、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16]评估治疗后不良反应。
评定方法与质量控制:本研究在3个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所有研究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治疗方案及数据采集按统一标准执行,各中心定期审核并由组长单位进行监督与质量控制。治疗前24 h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PANSS基线评定,第6次MECT治疗后24 h且患者完全清醒时,进行PANSS、UKU、GSRS评定。评估在独立且安静的房间中进行,总耗时约30~60 min,评定后立即编号存档,数据由2名研究者独立整理并录入。
1.3 MECT治疗 MECT治疗采用Thymatron IV型(Somatics,Lake Bluff,IL,美国)治疗仪。术前禁食禁饮6~8 h,通过双侧电刺激诱导患者癫痫发作,初始电量根据患者年龄计算,根据癫痫发作程度进行后续的调整[11]。治疗全程采用脑电图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癫痫发作程度。采用依托咪酯(0.16~0.2 mg/kg)诱导麻醉,琥珀酰胆碱(1.0 mg/kg)使肌肉放松,硫酸阿托品(0.01 mL/kg)减轻气道分泌。整个治疗过程由麻醉医师全程监护。患者一共进行6次MECT治疗(前3次治疗每日1次,后3次治疗隔日1次),共2周[17-18]。
1.4 观察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MECT疗效以PANSS总分减分率评定。PANSS总分减分率=(基线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基线总评分-30)×100%[19-20];PANSS子量表减分率=(基线评分-治疗后评分)/基线评分×100%。PANSS总分减分率≥50%,定义为治疗有效[21]。
次要结局指标:根据UKU、GSRS量表,统计出现精神性、神经性、自主神经性、其他类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7.0分析数据。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BMI等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吸烟饮酒史、当前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等一般资料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以例数和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PANSS得分变化。以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BMI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PANSS总分减分率、子量表减分率的组间差异。两组PANSS减分率与人口学资料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分析的463例患者中,男246例,女217例。男性患者中有吸烟史(χ2=146.233,P<0.001)、饮酒史(χ2=77.250,P<0.001)比例高于女性患者,两组年龄、起病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BMI、城乡地区、精神疾病家族史以及当前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女性患者治疗前PANSS总分(t=-2.553,P=0.011)、阳性症状得分(t=-2.415,P=0.016)、一般精神病理得分(t=-3.030,P=0.003)高于男性患者,见表2。
Tab.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与女性比较,经χ2检验,连续性校正后,P<0.001。
Tab.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PAN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reduc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得分的变化及减分率差异
注:所有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1)与女性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2)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01;3)与女性比较,经协方差分析,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各子量表得分均降低(P<0.001),见表2。男性治疗有效者为153例(62.20%),女性为137例(63.13%),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835)。
以BMI、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发病年龄为协变量,MECT治疗后男性患者阴性症状减分率高于女性患者(F=4.572,P=0.033);而总分减分率、阳性和一般精神病理减分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比较 女性患者治疗后其他类不良反应(如闭经溢乳、性欲变化等代谢紊乱情况)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χ2=4.408,P=0.036),而精神性、神经性、自主神经性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Tab.3 Comparison of advers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间不良反应用比较
注:所有指标以例数和构成比描述。1)与女性比较,经χ2检验,连续性校正后,P<0.05。
2.4 疗效与一般资料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性患者PANSS总分减分率、阳性和阴性症状减分率分别与吸烟史(r=0.135,P=0.034;r=0.136,P=0.033;r=0.187,P=0.003)、饮酒史(r=0.160,P=0.012;r=0.196,P=0.002;r=0.148,P=0.021)呈正相关,与年龄、起病年龄、病程、BMI、精神疾病家族史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此外,一般精神病理减分率与饮酒史呈正相关(r=0.126,P=0.049),与其他一般资料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
在女性患者中,PANSS总分减分率与病程呈负相关(r=-0.210,P=0.002),与起病年龄呈正相关(r=0.145,P=0.032),但与年龄、BMI、精神疾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阳性症状减分率与年龄(r=0.159,P=0.019)、起病年龄(r=0.217,P=0.001)呈正相关,与其他一般资料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阴性症状减分率只与病程呈负相关(r=-0.184,P=0.007);一般精神病理减分率与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ECT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2.20%和63.13%,与国内报道的55.5%~76.7%治疗有效率范围基本吻合[8-10]。治疗后PANSS评分明显降低,证实了MECT的确切疗效[22-23]。其中男性患者在阴性症状维度的改善优于女性,但在PANSS总分、阳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的改善无性别差异。这与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分歧。RASIMAS等[24]、BLOCH等[12]的研究显示女性患者的疗效优于男性,并推测与女性伴有抑郁症状更显著相关。然而,也有多项研究支持疗效并无性别差异[13-25]。这种异质性可能源于以下因素: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本研究患者平均病程显著长于BLOCH等[12]研究;疗效评估工具不同,本研究采用PANSS量表,而CHANPATTANA[25]则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MECT治疗参数不同,本研究根据患者年龄调整剂量,而CHANPATTANA[25]则采用固定刺激剂量。这些差异提示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建立标准化评估体系以明确性别特异性疗效。
在治疗不良反应方面,女性患者治疗后出现其他类不良反应(如闭经溢乳、性欲变化等)情况多于男性。MECT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较少出现内分泌、代谢紊乱相关不良反应[26],此前SEEMAN等[27]研究发现,女性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率较男性高。因此本研究更倾向于是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上述差异。
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男性患者PANSS总分减分率及阳性、阴性症状减分率均与吸烟史、饮酒史正相关。XIE等[28]发现,有吸烟或饮酒史的患者MECT疗效更佳,这提示有吸烟史、饮酒史的患者可能在MECT治疗中获益更多。女性患者中,PANSS总分减分率与病程负相关,与起病年龄正相关,这表明女性患者病程越短、起病越晚对MECT的反应越好。此前也有研究发现,病程越长,进展为慢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越高,患者对MECT治疗敏感性越差[29]。起病年龄越小的患者,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30],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可能性越大[31],MECT疗效也越差。
综上,本研究虽与部分先前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但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本研究样本量大,覆盖范围广,相比既往的小样本、单中心研究,统计效能显著提高,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其次,本研究数据质量经严格筛选和控制,确保了可靠性和一致性。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未探讨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人格特质的影响;②未标准化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③仅纳入3家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无法代表社区患者;④聚焦MECT短期疗效,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明松, 李卿, 马文立, 等.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记忆、认知功能及脑电图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9, 46(3):457-459, 473.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 改良电休克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J]. 转化医学杂志, 2019, 8(3): 129-134.
3. 王志民, 王帅, 齐向东, 等. 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9, 46(1): 113-115, 122.
4. 冯玉宏, 黄文琴, 白义宝. 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17): 92-95.
5. STOROSUM B W C, MATTILA T, WOHLFARTH T D,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to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of 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J]. Psychiatry Res, 2023, 320: 114997.
6. PU C, QIU Y, ZHOU T,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in China[J]. Compr Psychiatry, 2019, 95: 152132.
7. 许宏, 周勇杰, 曾玲芸, 等.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及代谢指标的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1, 47(11): 656-660.
8. 王婧, 蒙莉莉, 徐再锋, 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1, 47(6): 372-374.
9. 蒋振虹, 罗湘蓝, 向桢玉, 等. 改良电极位置放置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精神障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 24(12): 901-904.
10. 胡春水, 江文庆, 张静, 等. 不同频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9, 46(4): 623-625, 632.
11. GROVER S, SAHOO S, RABHA A, et al. ECT in schizophrenia: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Acta Neuropsychiatr, 2019, 31(3): 115-127.
12. BLOCH Y, RATZONI G, SOBOL D,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J]. J Affect Disord, 2005, 84(1): 99-102.
13. PARSANOGLU Z, BALABAN O D, GICA S,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catatonia ind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ender[J]. Clin EEG Neurosci, 2022, 53(3): 175-183.
14. KAY S R, FISZBEIN A, OPLER L A.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for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Bull, 1987, 13(2): 261-276.
15. LINGJAERDE O, AHLFORS U G, BECH P, et al. The UKU side effect rating scale. A new comprehensive rating scale for psychotropic drugs and a cross-pal study of side effects in neuroleptic-treated patients[J]. Acta Psychiatr Scand Suppl, 1987, 334: 1-100.
16. SVEDLUND J, SJÖDIN I, DOTEVALL G. GSRS——A clinical rating scale fo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J]. Dig Dis Sci, 1988, 33(2): 129-134.
17. SANGHANI S N, PETRIDES G, KELLNER C H.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in schizophrenia: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J]. Curr Opin Psychiatry, 2018, 31(3): 213-222.
18. WARD H B, SZABO S T, RAKESH G. Maintenance ECT in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J]. Psychiatry Res, 2018, 264: 131-142.
19. 陈杰, 宋立平, 曾宽, 等. 鲁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4, 40(16): 2307-2310.
20. 刘克锋, 杜书章, 杨勇杰, 等. UGT和FMOs基因多态性对奥氮平临床疗效的关联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3, 39(20): 3000-3004.
21. 张富超, 续慧蕾, 梁丽君, 等. 齐拉西酮联合改良电休克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对攻击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 51(4): 1087-1090.
22. 杨旭, 李伟, 杨林, 等.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3, 39(2): 178-181.
23. 姜小琴, 杨开仁, 周波, 等. 利培酮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9, 35(2): 79-83.
24. RASIMAS J J, STEVENS S R, RASMUSSEN K G. Seizure length in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s a function of age, sex, and treatment number[J]. J ECT, 2007, 23(1): 14-16.
25. CHANPATTANA W, SACKEIM H A.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Prediction of response and the nature of symptomatic improvement[J]. J ECT, 2010, 26(4): 289-298.
26. 孙婉娇, 黄永清. 改良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医学综述, 2020, 26(4): 729-732, 737.
27. SEEMAN M V.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escribing of antipsychotic drugs[J]. Am J Psychiatry, 2004, 161(8): 1324-1333.
28. XIE H, MA R, YU M, et al. History of tobacco smoking and alcohol use can predict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J]. J Psychiatr Res, 2024, 180: 1-7.
29. 周云飞, 赵靖平.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程的关系[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 11(4): 201-202.
30. 潘多, 李泽爱, 刘寰忠. 儿童精神分裂症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1): 65-67.
31. KUMRA S, CHARLES SCHULZ S. Editorial: Research progress in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Bull, 2008, 34(1): 15-17.
【引用格式】仁佳俊,李玉婷,王婷婷,等. 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间的疗效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5,51(2):89-94.
【Cite this article】REN J J,LI Y T,WANG T T,et al.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cross different genders[J]. Chin J Nervous Mental Dis,2025,51(2):89-94.
DOI:10.3969/j.issn.1002-0152.2025.02.004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