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节省时间,常常扒拉几口就匆匆结束了一餐,继续开始“板砖”。但这样的“干饭”方式不仅影响了饮食的享受,更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消化不良、胃胀、影响血糖等。此外,吃饭太快会导致大脑来不及发出“吃饱了”的信号,从而导致摄入食物过多,体内脂肪积累,从而增加一系列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因此,长辈们常说“吃饭要细嚼慢咽”,今日看来并非没有道理。
近日,复旦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Nutrition & Diabetes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该研究结合了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和荟萃分析,旨在探讨吃饭过快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风险之间的可能关系。
研究将吃饭/进食时间小于5分钟定义为吃饭过快(简称“快吃”),并根据吃饭过快出现的频次将参与者分类。接着,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快吃”与MASLD患病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看能否提找到额外证据支持快吃习惯与MASLD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1、横断面研究
在这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中,研究人员纳入了2011年在中国六个省市/直辖市的10家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病诊所就诊的1965名成年人,探讨了快速进食频率与MASLD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的一般信息,并对其进行了常规的体检,包括血脂、肝功能测试和糖代谢评估。脂肪肝的诊断是基于肝脏超声检查的结果。
1965名参与者中有977名男性和988名女性,平均年龄为53.6岁,BMI为24.80±3.61 kg/m²,其中45.6%来自中国北方,48.8%被诊断为MASLD。整理数据发现,习惯快速进食的参与者更可能是吸烟者和饮酒者。
研究人员将吃饭时间少于5分钟定义为“快吃”,并根据参与者自我报告的“快吃”频率将其分为三个组别:每月≤1次、每周≤1次、每周≥2次。
研究发现,“快吃”频率越高,MASLD的患病率也越高。在快吃频率为“每周≥2次”的参与者中,MASLD的患病率为59.3%,“每周≤1次”为50.5%,而在“每月≤1次”的组中,这一比例仅为46.2%。
三组之间的腰围(WC)、收缩压(S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每月≤1次”的参与者,“每周≥2次”的参与者ALT、AST和GGT水平显著升高;相比于“每周≤1次”的参与者,“每周≥2次”的参与者BMI和SBP也更高。
进一步的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每月≤1次”的组,“每周≥2次”的参与者其MASLD的患病风险增加了81。这意味着,经常吃饭过快的人更容易患上MASLD。对多种影响因素以及混杂代谢参数进行调整后,发现“每周≥2次”与MASLD风险的关联仍然显著。
表1:按进食速度频率划分的参与者特征
图1:根据进食速度频率分层的MASLD的分层比值比
2、mate分析
研究人员还结合先前研究与当前研究的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快速进食与MASLD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从两个数据库中检索到总共25篇文章。在去除重复文献后,有15篇文章进入评估阶段,其中6篇被认为与本研究无关,2篇非英文撰写,在符合审查标准的7篇报告中,进一步排除了两篇在回归模型中调整不足的文章和一篇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最终纳入4篇文章进行荟萃分析。
将四项合格研究与该研究结果一起进行荟萃分析,合并分析得出的OR为1.22,意味着“快吃”习惯者患MASLD的风险增加了22%。
图2:各研究中进食速度与MASLD风险的关联
二、小结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通过科学方法证实,快吃习惯与MASLD风险增加之间的显著关联。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揭示这一关联的潜在机制,探索进食速度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并调查改善饮食习惯(如减少快速进食)是否对降低MASLD风险有益。
因此,从现在开始,改善饮食习惯,比如放慢进食速度,充分咀嚼食物,延长用餐时间;制定规律的饮食时间和合理的食物分量,避免摄入过量食物。此外,适量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身体的代谢状态,减少脂肪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Zhang, M., Sun, X., Zhu, X., Zheng, L., Bi, Y., Li, Q., Sun, L., Di, F., Xu, Y., Zhu, D., Gao, Y., Bao, Y., Wang, Y., He, L., Fan, C., Gao, X., Gao, J., Xia, M., & Bian, H. (2024). Association between fast eating speed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a multicenter cross-pal study and meta-analysis. Nutrition & diabetes, 14(1), 61.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