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肥胖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难题,目前已有超过10亿人口处于肥胖状态。现有测量方法通常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评估肥胖程度,但它在反映内脏脂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颇受诟病。那么,有没有更全面的评估内脏肥胖的指标呢?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NHANES长达20年的数据,并引入了身体圆润指数(BRI),展示出了一个更加精确的健康风险评估工具。
具体来说,相较于BMI,BRI更能反映脂肪分布的指标,且内脏脂肪含量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该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后,BRI依然展现出其强大的预测能力,同时证明了BR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1、基线特征
经过一系列筛选,最终纳入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中拥有BRI和死亡率完整数据的32,995名成年人,平均(SD)年龄为46.74岁,其中16529(50.10%)名为女性。
经过调查加权,8.53%的参与者是墨西哥裔美国人,10.92%的参与者是非西班牙裔黑人,68.26%的参与者是非西班牙裔白人,12.29%的参与者被确定为其他种族或族裔。
研究思路1:研究纳入了NHANES数据库符合条件,涵盖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群,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美国成年人的整体情况。这项研究的研究数据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8年,并追踪至2019年12月31日以确定死亡率,这种长时间动态数据追踪可以更好地观察BRI的时间趋势以及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变化。
2、BRI的时间趋势
从1999年到2018年,美国成年人的平均BRI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参与者平均BRI从4.80升至5.62,平均每两年增加0.95%。
BRI的变化从2007年开始有显著差异,且这种增长趋势在不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吸烟和饮酒习惯以及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家族史)的分层中均有体现。
其中,女性的BRI普遍高于男性,且随时间推移,两性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教育程度较低的成年人有更高的BRI,而有大学学位的成年人BRI最低。吸烟或饮酒的成年人BRI显著增加。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家族史的成年人BRI较高,且这种趋势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研究思路2:将BRI与涉及到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BRI受到说明因素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程度,从而采用受限三次样条曲线来确定BRI与全因死亡率关联的最佳截断点,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3、BRI和全因死亡率
在随访期间,共记录了3452例死亡,占总参与者的10.46%。
BRI与全因死亡率呈U形关联:在未调整协变量时,与BRI的中间五分位数4.45 - <5.46(Q3)的参考组相比,BRI在1.05 - <3.41(Q1)、5.46 - <6.91(Q4)和≥6.91(Q5)的组全因死亡率风险更高。经过全面调整协变量后,与Q3相比,BRI最低的成年人死亡风险增加了25%,而BRI最高的成年人死亡风险增加了50%。亚组分析显示,这种风险在4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男性、PIR为1或更大的个体、吸烟者和饮酒者中更为显著。
除了女性参与者、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个体、PIR小于1的个体和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个体外,BRI最高五分位数(Q5)的死亡风险在所有其他群体中都显著增加。
研究思路3:利用RC用于探索BRI与死亡率的非线性关系,这有利于界定BRI的分组切点,避免了结果的主观性。在进行Cox回归分析时发现比例风险假设不成立,因此改用Weibull回归模型来量化比较BRI与不同水平组的死亡风险,确保了结果的稳健性和可信度。使用亚组分析进一步对研究评估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对BRI与死亡率关联的影响,进一步确保了结果的稳健性和广泛适用性。
4、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用于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通过比较BRI和BMI在预测全因死亡风险时的表现。与BMI相比,BRI在估计全因死亡率风险时具有更窄的置信区间和更高的敏感性,表明BRI可能是一个更精确的风险评估工具。在排除意外死亡、参与研究后2年内死亡的个体以及保留有特定疾病史的个体后,BR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显著关联仍然存在。
二、小结
研究通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分析策略,得到BRI在美国成年人中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女性、老年人和少数族裔中更为明显。此外,BRI与全因死亡率呈现U型关系,这意味着,过低或过高的BRI水平都可能增加死亡风险,且经过一系列变量调整、亚组分析等,均证明ERI与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基于这一发现,研究推论BRI可能是一个有前景的新型健康风险评估指标。
这一项研究给予了我们一些提示,比如这个研究是采用NHANES数据库完成了,可以这个指标和选题在国人数据库中做一次,可能不一样的人群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此外,还可以对此进行拓展,将BRI与其他因素而非全因死亡率进行分析等等,都是一些新的思路,值得深挖一下!
参考文献:
[1] hang, X., Ma, N., Lin, Q., Chen, K., Zheng, F., Wu, J., Dong, X., & Niu, W. (2024). Body Roundne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JAMA network open, 7(6), e2415051.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