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CC:粪便细菌组和代谢组谱与小儿克罗恩病抗TNF治疗后粘膜炎症活性降低相关

来源 2024-02-17 22:05:46 医疗资讯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BD),其特征是胃肠道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慢性炎症,病程呈现进行性和破坏性;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这种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有多种治疗策略可供选择:在过去十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阻滞剂[抗TNF]已被确定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关于抗TNF对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影响的了解是有限的。Wang等人对11名克罗恩病患儿进行的研究表明,克罗恩病中的抗TNF阻断与多样性的增加和向健康对照组的成分转变有关。其中促进炎症的肠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但促进肠道健康的分类群(如短链脂肪酸[SCFA]生产者)没有显着增加。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探讨克罗恩病患儿抗TNF给药后粪便细菌组和代谢组的变化,并将其与抗TNF治疗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儿童进行了对比。

研究人员对所有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DNA和粪便代谢组测序,通过1H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在抗 TNF 治疗之前和期间纵向收集的粪便样本的细菌组差异。在治疗开始后3个月通过MINI指数评估对粘膜愈合治疗的反应。最后通过比较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肠道细菌菌株差异。

本项研究共分析了121名儿童的530份粪便样本[CD: 54,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8,健康:49]。CD中抗TNF的细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梭状芽孢杆菌的三个成员在抗TNF时增加,而拟杆菌类减少。在粪便代谢产物中,葡萄糖和甘油升高,而异亮氨酸和尿嘧啶降低。其中一些变化因抗TNF后的治疗反应而异。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抗TNF后未发现细菌组或代谢组的显着变化。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粘膜愈合是CD患者出现细菌组和代谢组变化的原因,而不是抗TNF应答反应的结果。

原始出处:

Jakub Hurych. et al. Faecal Bacteriome and Metabolome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Mucosal Inflammatory Activity Upon Anti-TNF Therapy in Pa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

Tags: JCC:粪便细菌组和代谢组谱与小儿克罗恩病抗TNF治疗后粘膜炎症活性降低相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