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新冠疫情下的背后担忧:超额死亡、新冠后遗症疑云

来源 2022-11-23 21:03:09 医疗资讯

应对肆虐的新冠疫情,人类是应该“共存”还是“清零”?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广泛争论的话题。

为就持续存在的新冠肺炎流行问题达成全球共识,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者召集了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名学术界、卫生界、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探讨,就如何结束新冠危机形成共识,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详细见:Nature:全球112国专家达成共识,以结束新冠疫情

正在如火如涂的世界杯,每场10万人全场欢呼,似乎给人感觉是平行世界一样。最近很多专家,包括钟南山,张伯礼院士都呼吁老百姓不要害怕新冠病毒,国务院刚刚发布20条防疫政策调整,一切都给人疫情越来越宽松的感觉。

然而,疫情在中国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与难题。在国内,还有大量的老百姓担心、甚至焦虑新冠病毒,那么担心什么呢?

一、长新冠(新冠后遗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疑云

现在在老百姓中有一种流行,新冠本身不致命,但是长新冠很吓人。长新冠这个词来源于long-covid,最早发现感染的患者在痊愈后一段时间,仍然有少数人感觉到乏力,咳嗽等现象。甚至有人认为还会影响性功能,认知等。当然,最近科学研究都否定了这些说法了。

事实上,不仅是新冠,肺炎,流感痊愈后,不少人确实也会遗留一些后遗症。一方面,这些所谓的后遗症,都是轻微的; 另一方面,大多很快痊愈,短则持续一周,长则三四周。而真正遗留后遗症的极少。

2021年10月份,WHO当时召集专家讨论新冠后遗症,给出类似这样的定义:COVID-19 后遗症发生在有疑似或确诊 SARS CoV-2 感染史的个体中,通常是 COVID-19 出现症状后 3 个月,并且持续至少 2 个月,并且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 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其他症状,通常会对日常功能产生影响。 症状可能是从 COVID-19 急性发作中初步恢复后新出现的症状,也可能从最初的疾病中持续存在。 症状也可能随时间波动或复发。

事实上,真正的新冠后遗症,在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时,确实有一定的后遗症存在。瑞典一项分析了在2022年2月份之前感染的50万感染人群的研究发现,2.0%的人遗留有后遗症(这里的后遗症定义为从确诊后28天内仍然有症状)。60万名英国社区人口进行调查的研究结果也类似,见:60万人数据揭示,新冠后遗症人群分两类:一类是疲惫,另一类是气促、胸闷(多为重症)

然而,到奥密克戎时代,由于大部分病人症状轻微,所谓的后遗症就极少极少了。而且研究发现,无症状感染人群没有后遗症。后遗症多出现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病人。更多的共识认为,产生后遗症大多源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疾病本身对于人体器官或功能的损害,遗留下部分症状;二是治疗过程中所使用药物的副作用,产生一些后续的症状。而就当前的奥密克戎感染来说,一般症状比较轻,绝大多数只是感染上呼吸道(类似流感),极少累及肺部,因此一般不会遗留什么后遗症。

由于,奥密克戎相对比较温和,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不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甚至很多感染者都不需要用药治疗,因此也不会产生药源性后遗症。

国际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也认为:相比起初病毒,奥密克戎已经很温和。

二、超额死亡的忧虑

现在的奥密克戎致死率极低,相信很多老百姓都已明确。但是超额死亡的阴影仍然被很多人认知。有一些贩卖焦虑的媒体不断引用文献,“证实”超额死亡的可怕。

首先要承认的是,3年多的疫情,确实给全球带来了大量的死亡,包括超额死亡。然而,时过境迁,病毒已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到现在的奥密克戎的第N代了。病毒对人类的影响早已不是最初的原始病毒了。同样超额死亡也是如此。

下图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每周统计的超额死亡图: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在德尔塔和去年底到今年初的奥密克戎BA.1流行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超额死亡。

此后保持十分平稳的状态,虽然与往年相比,没有出现夏季波谷现象(夏季一般流感,新冠都认为会少一些,因此,死亡人数会低),这可能与新冠,流感出现反季节流行相关。但是最近4周(秋冬季)按往年,应该处于波峰,然而实际死亡人数大大却低于预测。当然,仅仅4周,可能有偶然因素,也有可能与前期很多高龄老人已死亡有关。例如,在2018年冬季,同样出现过超额死亡过多的现象,当时并没有新冠。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人都感染很多次了,早有免疫力了,见:美国94%人口感染过新冠病毒,感染+疫苗建立了免疫屏障,民众对新冠感染和重症风险很乐观。确实,与单独疫苗接种相比,感染+疫苗的双重作用获得的免疫肯定强于单独的疫苗的作用。但是,就重症和死亡而言,不管哪种疫苗的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只是预防感染方面,仅仅疫苗确实是差了点。

三、科学是解决新冠疫情的最根本动力

17日,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再度发声,他在一场医学论坛上公开承认,奥密克戎难以彻底消灭。

此前两天,张文宏教授已经就新20条作出解读,认为最终走出疫情还是靠科技,现在中国生物医药所做的这些贡献已经提供了充足的支撑,相信中国是有能力来支撑整个抗疫。

实事求是,是我党我国的重要的思想理念,对待奥密克戎,既不能一刀切封控,也不能任意放开,应该在科学精准基础指导下逐步驯服新冠。

从亚洲多个国家的地区来看,大多数都是在2021年冬天或2022年春季奥密克戎时期破防的。在破防之初,几乎都看到了医疗的短期混乱局面,有些类似医疗挤兑现象,包括日本,中国香港等,导致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因此,在破防的初期都引发较多的脆弱群体的死亡。相反,更为脆弱的朝鲜,在奥密克戎破防时,通过24小时供应退烧药等措施,国家全方位宣传如何科学地应对奥密克戎感染,反而较为平稳地渡过疫情爆发与蔓延。

因此,科学地组织与规划,针对重点的脆弱人群的重点防护(如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加强针接种率,有效药物的供应),以及积极的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必要的药物供应,以及针对大面积破防的演练等等,都是有必要的。最终实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总目标。

相信,回归2019年以前生活,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covid19/excess_deaths.htm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2019-nCoV-Post_COVID-19_condition-Clinical_case_definition-2021.1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1201-9712(22)00612-9

Tags: 新冠疫情下的背后担忧:超额死亡、新冠后遗症疑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