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他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十三五”圆满收官,健康医疗服务更加优质。与此同时,“看病等待时间太长了”“医闹该好好管管了”等仍时常见诸媒体的话题背后,是老百姓对未来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的期待。
肩负人民嘱托,回应社会关切,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带来一系列建议提案,积极为实现健康中国、增进民生福祉建言献策。
1.破看病难题:让就医流程更顺畅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消息,“十三五”期间,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94%。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康中国行动不断推进。
在持续推进医改过程中,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如何让就医流程更高效、更畅通、更贴心,老百姓对此呼声强烈。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人山人海的画面屡见不鲜,老百姓感叹“挂号难”“排队长”“等得久”;而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更多面临的是如何在大医院强烈的“虹吸效应”下留住患者以及医护人才的难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不仅要靠政府顶层设计,也要发挥市场各方能动性。”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代表谈道,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尊重医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让大多数人能够按照科学理性的就医顺序得到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
就如何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委员建议,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和价格改革,建立大医院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控成本的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并通过报销等措施引导患者更多利用基层服务。
“医院机构应该继续简化医疗手续,探索医疗机构的‘一站式’服务,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充分发挥远程医疗作用,尽快实现全国医疗数据资源的共享,为百姓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中国红十字会原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海京委员表示。
2.筑健康防线:让公卫体系更健全
过去五年间,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成绩斐然: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防护体系中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必答题。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2018年,吴明委员就曾提交过一份关于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的提案,其中谈到必须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否则,“财神跟着瘟神走”的情况可能会再次来临。经过这次疫情,她对此更是深有感触。
“疾病永远在挑战人类,尽管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一时间受到高度重视,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却是一项长期工作。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等,都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吴明委员谈道。
“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上就是随时可能跃起的‘灰犀牛’,为我们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王海京委员建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社区的应急防控体系为一体的应急处置机制,解决重医疗、轻防控的现状。
“要围绕重大疾病的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加强公立医院防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的职能。”王海京委员进一步指出。
3.解后顾之忧:让医护人员更安心
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奋力苦战,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战疫答卷;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医护人员仍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做人民生命安全的守护者。如何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提供更多保障,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2020年,国家卫健委从薪酬待遇、工伤认定、职称评聘、心理调适等方面配合中央出台了多项措施,进一步关心和爱护医护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关心、爱护,提高医务人员社会地位。
“这次疫情中,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在抢救和延续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在许多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重症医护人员的数量还远远达不到配置要求。他们在工作中承受着体能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委员谈道,“因此,在加大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还应提供相应的待遇保障,增强重症医护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王海京委员还提出,需要采取更多措施,让医务人员工作得更安心、更舒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社会应对暴力伤医持‘零容忍’态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记者 张云)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