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2025 CCHIO|主委说:吴炅教授、强万敏教授、于振涛教授、虞先濬教授、刘继红教授接受采访并致辞

来源 2025-11-08 12:23:29 医疗资讯

编者按:云岭飞虹,春城潮涌,承整合医学之薪火;滇池浩渺,茶马纵横,汇全球抗癌之智识。2025年11月6日至9日,备受瞩目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将在春城昆明盛大召开。会前,【CCHIO六说】系列之主委说特别邀请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执行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于振涛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胰腺癌委员会执行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教授接受采访并致辞。【医悦汇】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01 吴炅教授:乳腺癌整合诊疗的核心价值

乳腺癌作为一种需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备受社会关注,其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于首位,且病死率占比亦相当可观。因此,女性一生中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呈上升趋势,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诊疗模式进行变革,以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整合医学理念的提出,为应对这一挑战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樊代明理事长近五年的积极推动下,整合医学理念的临床实践得以深入开展。我们围绕如何在传统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基础上,向整合医学迈进,进行了诸多探索与思考。

首先,从疾病抑制性角度出发,我们需对乳腺癌的发病、转移及耐药背后的分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事实上,中国专家在分子机制研究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乳腺癌的分线与分型治疗在过去二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以邵志敏教授为代表的中国专家提出的“三阴性”与“腔面性”乳腺癌复旦分型,使分型更为精准,治疗策略更为明确,并在某些分型中取得了优异疗效。目前,更大范围的早期乳腺癌分型治疗临床研究正在组织中,以期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优的中国治疗方案。

在临床MDT团队构建方面,更多学科参与到整合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例如,中国抗癌协会今年开展了“药学+临床”活动,以及个案管理师团队构建项目,同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如针灸在防治乳腺癌化疗期间恶心呕吐方面的应用,国内已组织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并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

此外,患者参与在整体整合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过去,我们更多从医方角度审视肿瘤的诊治及其进展,对患者参与决策及诊疗结局报告的重视不足。然而,在整合医学理念的推动下,我们认识到,治疗肿瘤不仅在于治愈疾病、延长生存期,更应关注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症状与不良反应管理,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整合医学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

02 吴小华教授:免疫治疗引领的宫颈癌治疗范式变革

众所周知,宫颈癌在我国妇科肿瘤中的发病率居于首位,其患者数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针对宫颈癌的治疗,早期病例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局部晚期病例则采取同期放化疗,而转移复发病例则以化疗为主。这一治疗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沿用。直至2018年,首个PD-1抑制剂应用于宫颈癌治疗,开启了宫颈癌免疫治疗的新纪元。迄今为止,已有证据表明,同期放化疗能够提高高危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包括PS(性能状态)和VC(无进展生存期)等指标均有所改善。此外,在一线复发治疗领域,中国学者和患者也为全球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我国已批准五种二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宫颈癌治疗。可以预见,免疫治疗将成为未来宫颈癌治疗的重要趋势。除极早期病例采用手术治疗外,无论是同期放化疗、化疗还是复发治疗,免疫治疗均将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几天前,中国药品审评中心(CDE)又批准了一种极具价值的新型治疗方案,即卡度尼利单抗联合法米替尼作为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治疗,无需化疗即可达到或超过化疗效果,且避免了化疗的副作用,这无疑是未来治疗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们已完成了将免疫治疗从二线推向一线的临床试验。此外,免疫治疗正朝着靶免联合的方向发展。总体而言,免疫治疗从单药免疫到双药免疫再到多药免疫的进程,虽然仅经历了短短十年左右,但无论是从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期(PFS)还是总生存期(OS)来看,均取得了显著提升。未来,患者可能普遍接受过免疫治疗,那么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应对?这是当前我们亟需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未来,宫颈癌治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细胞治疗,特别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我国已开展多项相关研究,我对TIL细胞治疗充满信心;二是双靶点药物,如免疫治疗与免疫治疗促进剂的联合应用等;三是血管靶向治疗,这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如何,宫颈癌作为一种由HPV感染引起的疾病,相较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更适用于免疫治疗。未来,从靶向治疗到细胞治疗,均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03 于振涛教授:食管癌防治全景解读

当前,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中有16例患者,这一比例在高发区域可能更高。而在食管癌低发地区,如云南等极少发现食管癌病例的区域,其总体发病率则相对较低。

食管癌的主要高发区仍集中在太行山附近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以及山东、江苏、四川、福建等地。今日会议中,大家也提及了一些次高发区,这些地区并非昔日的高发地带,但食管癌的发病率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就总体发病情况而言,我国食管鳞癌的发病率占全球的55%,位居世界首位。因此,作为食管外科医生及从事食管研究与临床工作的人员,我们在食管癌的诊疗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在治疗方面,回溯至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食管癌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单纯的手术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药物研发尚不成熟,放疗设备及其他治疗手段亦存在局限。然而,随着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治疗理念的更新,化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同时,放疗设备也经历了显著的更新与改造,从最初的560放疗设备,到后来的电子线放疗,再到常规放疗机器、射波刀、重离子治疗设备,直至现今的质子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所谓综合治疗,即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旨在让每个学科在治疗过程中发挥其最大优势,体现其最大价值。其最终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应汇聚全球智慧,突破肿瘤治疗壁垒,聚焦国际指南实践,共同构建肿瘤防治的世界方案。

04 虞先濬教授:整合诊疗的深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整合肿瘤治疗理念是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升级版。过去,人们或许认为肿瘤治疗应单打独斗,如外科手术、内科化疗等各自为战,而多学科合作现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且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樊代明理事长进一步提出了整合肿瘤诊疗的理念,我认为这一理念极为先进,且契合肿瘤学的发展规律。它以“整”与“合”为基础,强调“整”是提升而非盲目的大杂烩式组合,而是需经过系统整理,最终形成合力。

这一理念对肿瘤治疗的发展极为有利。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是一种治疗难度极大的肿瘤,其早期诊断、预防及规范化治疗等过程均相对复杂,因此更需要提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通力合作,实施综合治疗,包括个体化治疗与精准治疗模式,以更好地攻克这一顽疾,造福人民生命健康。

AI与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手段的普及,标志着一个知识与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又能迅速被整理、分析,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这一切将全方位渗透到胰腺癌这一癌中之王的治疗中。

例如,在筛查过程中,过去获取的信息有限,而今可获取大量遗传信息、基因层面信息、蛋白组学信息等。通过快速比对,可找出最有效的线索,预测高危人群。在诊断,特别是影像诊断方面,通过捕捉海量信息,可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病变点,从而推动早诊工作。以CT检查为例,过去,一厘米以下的肿瘤需增强扫描才能发现,而在AI技术加持下,平扫或许就能捕捉到许多原本无法获取的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过去需进行大量临床前实验,临床研究阶段也面临数据量大、病人多、抽取血液及组织样本反应慢、有效人群筛选漫长且低效等问题。而高通量筛选与高信息量捕捉技术,结合系统性分析,将极大推动新药研发进程。

在外科手术环节,术前准备包括影像学三维重建、手术入路选择等,尤其在微创手术时代,可视化穿戴设备的应用,使手术决策更科学,手术入路选择更精准,且手术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纠错功能。我一直强调,人非机器,难免犯错,而机器则不会。因此,人机互动的结合将极大改善手术学习曲线,提高手术容错率。

因此,我相信,在这个新时代,肿瘤诊疗,尤其是胰腺癌诊疗,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05 刘继红教授:MDT模式下的精准决策与个体化方案

确实,当患者肿瘤复发后,无论何种类型的肿瘤,尤其是卵巢癌在复发时,其病情的复杂性与抑制性均显著增强。具体而言,不同患者的复发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这包括复发后的身体状况、既往接受的治疗方式(如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手术次数及手术满意度等诸多因素。

其次,患者既往对系统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复发间隔时间、当前身体状态乃至心理状态等,均会对医生制定复发后的治疗方案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对于所有复发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应进行多学科团队协作(MDT)会诊,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计划。

在当前分子医学与精准医学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基因检测与分子检测已成为晚期及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测项目。对于卵巢癌复发患者而言,我们几乎都会为其进行多基因大panel的下一代测序(NGS)检测,并基于分子检测结果,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疗建议。

分子检测内容广泛,例如我院采用的包含1000多个基因的检测panel,临床医生难以精准解读每一个基因的变异。因此,我们需要分子诊断专家与分子病理专家的共同参与,为患者进行会诊。

对于复发的卵巢癌患者,我们应协同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外科各专科(根据复发部位有针对性地邀请外科医生参与会诊)、生物治疗科、腹膜外科、肿瘤内科以及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有时,仅通过影像报告难以清晰判断复发部位与周围器官(如血管)的关系,这通常也在MDT会诊中进行深入探讨。

总之,MDT形式或基于分子诊疗与分子检测的MDT(亦可称为MTB)形式,均为晚期及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不可或缺的方法或制度。我们应将其常态化、制度化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供患者最佳的精准诊疗建议。

Tags: 2025 CCHIO|主委说:吴炅教授、强万敏教授、于振涛教授、虞先濬教授、刘继红教授接受采访并致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