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长期存在:女性普遍比男性活得更久。联合国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为73.8岁,而男性仅为68.4岁1。
聚焦我国,这一差距同样显著。在中国,目前男性的平均寿命约为74.7岁,女性则高达80.5岁——这意味着每100位百岁老人中,超过90人是女性1。根据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35年,我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1.3岁。其中,女性为85.1岁,男性仅为78.1岁,相差整整7年2。
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女性总是“赢”在生命的终点线?
答案并非单一。科学家们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这种性别寿命差异的背后,既有深植于我们DNA中的“先天优势”,也有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塑造的“后天护盾”。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维度层层揭开这个生命之谜。
01 先天优势:从染色体到激素,女性天生自带“长寿基因”
从生命的起点开始,女性在生物学构造上就具备了更为持久的“长寿红利”。2023年《柳叶刀-公共卫生》的研究在预测未来人类寿命趋势时再次确认,性别是影响寿命的核心变量之一。尽管整体医疗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男女之间的寿命差距并未同步缩小,反而在部分区域持续扩大,这提示我们:除了外在因素,内在的生物学机制扮演了关键角色1。
其中一项重要的先天优势,来自性染色体结构。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而X染色体数量的差异,正是造成男女寿命差的要素之一。
X染色体上承载了许多与抗氧化、DNA修复和免疫功能相关的基因,例如调控氧自由基清除的关键酶。当其中一条X染色体出现缺陷,女性还有另一条可以“替补上岗”,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而男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一旦受损,便缺乏有效补偿,形成“单点故障”。这种差异被称为“异源性性别假说”——在性染色体不相同的性别中(如人类男性XY、鸟类雌性ZW),更容易因基因缺陷而出现早衰或死亡。事实上,哺乳动物中雌性普遍比雄性长寿约12%至18%,部分原因正源于此2。
此外,雌激素作为女性的主要性激素,也扮演了天然“心血管保护伞”的角色。它有助于调节血脂代谢,降低坏胆固醇,提升好胆固醇,减缓动脉硬化进程;同时增强血管弹性、抑制炎症反应,全方位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因此,在绝经前,女性患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远低于同龄男性,而男性从40岁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便显著上升。历史研究也为此提供了反向佐证:一项针对韩国古代太监记录的分析发现,因阉割不再分泌睾酮的男性,平均寿命比普通男性长14至19年,说明雄性激素可能对寿命存在潜在负面影响3。
在细胞层面,女性还表现出更优越的端粒维持能力。端粒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会随年龄逐渐缩短,是衡量生物衰老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女性的端粒普遍更长,且随年龄损耗更慢,这意味着她们的细胞衰老进程更为缓慢,身体功能维持时间更长。
因此,从基因和激素水平来看,女性在出生时就具备了多重抗衰老的生物学基础。然而,先天优势只是起点,真正拉开寿命差距的,往往是后天一步步累积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
02 前沿验证:生殖细胞竟是操控寿命的“性别开关”?
如果说关于染色体和激素的理论属于“经典解释”,那么近年一项突破性研究,则从生殖细胞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寿命差异的新窗口。
日本大阪大学团队在《科学进展》上发表的研究,以寿命较短的非洲鳉鱼为模型,进行了一项大胆实验:移除其生殖细胞(即精子或卵子的前体细胞),再观察寿命变化。结果出人意料4:
● 雄性鱼的平均寿命延长了约13%;
● 雌性鱼的寿命反而缩短了6.6%;
● 原本存在的两性寿命差异,在去除生殖细胞后几乎完全消失!
此外,这些鱼还出现了“持续生长”现象:老年雌性体重增加27%,体长增长10%;雄性也分别增长了16%和5.7%。这表明,生殖细胞的存在与否,直接调控了全身的能量分配与衰老进程。
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是什么?一些学者认为,这与激素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生殖细胞如同一个“寿命调控中枢”:在雌性体内,移除生殖细胞导致雌激素水平骤降,同时激活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通路——该通路虽促进生长,但也加速衰老;在雄性中,去除生殖细胞后,维生素D信号通路显著增强,带来骨骼肌再生能力提升、胶原蛋白合成增加、骨密度提高等抗衰效果。
更有趣的是,直接补充活性维生素D能够同时延长雌性和雄性的寿命,并显著改善雄性的体质状态。
综上可以看出,生殖细胞不仅是繁衍后代的工具,更是一个关键的“性别寿命开关”。它引导两性走向不同的能量分配路径:雌性倾向于将资源投入繁殖与育后,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我维护;雄性则因激烈的性选择竞争而大量耗能,一旦摆脱这种压力,反而能激发出更强的修复潜力。
这一结论也与一项全球动物园物种研究相呼应:性选择压力越强的物种,雄性寿命越短。例如雄狮为争夺配偶频繁打斗,损耗严重;而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类雄性寿命则相对更长。可以说,自然进化塑造了两性的生存策略——雄性更倾向于“竞争求偶”,而雌性更偏向“活得长久”,这种根本差异,早已深植于我们的生命程序之中。
03 后天因素:好习惯才是真正的“长寿密码”
尽管先天生物学机制为女性带来了一定的“长寿红利”,但真正在现实中拉大寿命差距的,往往是后天形成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专家普遍认为,在影响寿命的因素中,遗传仅占约30%–40%,而环境与行为选择的作用超过60%。换句话说,“你如何生活”比“你是谁”更为关键5。
数据分析表明,女性在多个关键行为指标上表现出显著的健康优势。首先是吸烟率极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疾控中心的联合调查,中国男性吸烟率高达52.9%,而女性仅为2.4%6。仅此一项,就使男性暴露在肺癌、慢阻肺与心血管疾病的巨大风险之下,成为过早死亡的重要推手。其次,在饮酒行为上女性也更为克制。研究显示,30–59岁中国男性饮酒率超过60%,而女性最高饮酒率也不足15%,男性中盛行的“劝酒文化”无疑加重了其肝脏与代谢负担7。
此外,女性普遍更重视健康管理,主动参与体检的比例较高。上海市肺科医院胡洋医生指出,许多早期病变是在女性定期体检中被发现的,而男性则常因“能拖就拖”延误诊治时机。在情绪管理方面,女性也更善于释放压力,通过倾诉、哭泣等方式缓解心理负荷,不像不少男性受“有泪不轻弹”观念束缚,长期压抑情绪,引发慢性健康问题。
最后,女性在运动参与和社会连结方面也表现更积极。《柳叶刀·全球健康》报告表明,中国女性缺乏运动的比例低于男性,尤其在退休后,她们更愿意参与广场舞、社区活动等集体锻炼,这不仅增强了体质,也提升了心理幸福感和认知活跃度,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说,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生活选择——不吸烟、少饮酒、勤体检、善调绪、多活动——共同构筑起女性长寿的“现实护盾”,也提醒我们:无论性别,主动的健康行为才是通往更长生命之路的真正钥匙。
04 结语:寿命差距,不是宿命,而是选择
女性之所以比男性长寿,既是因为她们出生时拿到了更好的“基因牌”,也是因为她们在生活中做出了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但我们必须强调:性别不是决定寿命的最终裁判。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只要改变不良习惯——少抽烟、限饮酒、勤锻炼、定期体检、学会减压——任何人都可以大幅延长健康寿命。
事实上,已有六个国家通过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成功缩小了男女寿命差距。这说明:差距可以被打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送所有读者一句话:不要问为什么别人活得久,问问自己有没有好好活着。
愿每一位男性都能放下“作死”的冲动,愿每一位女性继续守护健康的智慧——因为真正的长寿,从来都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的自律与自爱。
参考文献
1.Lemaître JF, Ronget V, Tidière M, Allainé D, Berger V, Cohas A, Colchero F, Conde DA, Garratt M, Liker A, Marais GAB, Scheuerlein A, Székely T, Gaillard JM. Sex differences in adult lifespan and aging rates of mortality across wild mamma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0 Apr 14;117(15):8546-8553. doi: 10.1073/pnas.1911999117. Epub 2020 Mar 23. PMID: 32205429; PMCID: PMC7165438
2.Projections of future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up to 2035: a modelling study.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2)00338-3/fulltext
3.Iorga A, Cunningham CM, Moazeni S, Ruffenach G, Umar S, Eghbali M. The protective role of estrogen and estrogen recep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 controversial use of estrogen therapy. Biol Sex Differ. 2017 Oct 24;8(1):33. doi: 10.1186/s13293-017-0152-8. PMID: 29065927; PMCID: PMC5655818.
4.Staerk J, Conde DA, Tidière M, et al. Sexual selection drives sex difference in adult life expectancy across mammals and birds. Sci Adv. 2025;11(40):eady8433. doi:10.1126/sciadv.ady8433
5.Sex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12 longitudinal cohorts. DOI: 10.1503/cmaj.200484.
6.Kim SS, Chen W, Kolodziej M, Wang X, Wang VJ, Ziedonis 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moking cessation intervention studies in China. Nicotine Tob Res. 2012 Aug;14(8):891-9. doi: 10.1093/ntr/ntr289. Epub 2012 Jan 16. PMID: 22249687.
7.2018-10-09健康时报《女人为何比男人长寿?》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