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ICU中无创通气的陷阱

来源 2025-11-03 12:14:04 医疗资讯

一、启动前最容易忽略的坑

适应证/禁忌不清:
COPD 急性加重伴高碳酸更能获益;而“低氧性呼衰/中重度 ARDS”失败率高,延迟插管会增加死亡。重度意识障碍、不能保护气道、活动性呕吐/上消化道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等应避免 NIV。

延迟插管的乐观偏误:在低氧性呼衰/ARDS里“硬撑”NIV 容易拖延插管,关联更差结局(包括 P-SILI 机制)。

接口/模式随手就上:面罩漏气大、耐受差;某些场景头盔(helmet)可降低插管率,但不同研究对死亡率无一致优势,且管理要点不同。

二、上机初期(前 1–2 小时)的陷阱

没有“早期再评估时间点”:NIV 成败常在首 1–2 小时见分晓;缺少硬指标就“一路开下去”最危险。

不监测失败分数/客观指标:

HACOR(心率、酸中毒、意识、氧合、呼吸频率)在 1–2 小时即可预测失败,分数越高失败风险越大(很多研究以 >5 作为高危阈值)。

ROX 指数(SpO₂/FiO₂÷RR)越低失败率越高;多队列显示早期/24h 低 ROX 与更高插管率相关。

不看潮气量/呼吸驱动→P-SILI:强烈自主呼吸 + 大潮气量、跨肺压波动可加重肺损伤;低氧性呼衰中很难在 NIV 下取得足够低的 VT。

三、参数与操作层面的坑

目标不清:单纯纠正低通气(COPD 急性加重)与纠正低氧(AHRF/肺水肿)的参数策略不同;PEEP/补漏和触发灵敏度常被忽视。权威指南建议按病因定制。

漏气与不同步:面罩漏气导致触发失败/潮气量低估;及时调绑带、改口鼻面罩/全面罩/头盔,必要时加形态学监测。

加温加湿不足:分泌物黏稠→堵痰、耐受差。

胃胀气/误吸:气腹会推高膈肌、加重呼吸功并增误吸风险;必要时置胃管减压,但可能加漏,需权衡与固定。

皮肤/眼部压损:面罩压力伤、结膜刺激,须轮换接口、加保护贴。

镇静用错:深镇静会削弱气道保护、掩盖衰竭征象;若为耐受差,可考虑小剂量“合作性镇静”策略并密切再评估(指南与综述均强调监测而非一味加药)。

四、何时判定“失败→尽快插管”

把下面任何一条都当“红线”,不要拖:

前 1–2 小时 HACOR 持续高/升高(如 >5)或 ROX 很低且不改善;血气显示 pH 下降/PaCO₂ 升高 或 PaO₂/FiO₂ 无改善;呼吸功依旧很大。

血流动力学恶化、意识变差、反复误吸/分泌物清除失败。

 低氧性呼衰/疑似 ARDS 在 NIV 下仍需高 FiO₂ 才维持氧合,且出现大潮气量、强吸气努力 → 立刻停止“硬抗”,转气管插管+肺保护。

五、特殊场景提示

心源性肺水肿:CPAP/双水平 NIV 可快速改善缺氧与呼吸功,是“甜蜜适应证”。但仍需同样的早期再评估节奏与误吸警惕。

COPD 急性加重:是 NIV 证据最强的场景之一,但若 pH 仍下降、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或 HACOR 高→不要拖延插管。

接口选择:耐受差/漏气大时可考虑头盔(在部分研究里降低插管率),但团队需熟悉流量、PEEP、CO₂ 再吸入监护要点。

六、床旁“避坑”流程(可贴在病区)

明确场景(COPD/心源性肺水肿优先; AHRF/ARDS 慎用)。

选接口 & 设置:尽量减少漏气;给予足够的 PEEP/支持压,配加温加湿;必要时胃管减压。

设定“再评估点”:启动后 1–2 h 必查血气与临床;计算 HACOR/ROX,记录 RR、VT(若可得)、使用的 FiO₂/PEEP。

达标继续,不达标就止损:指标不改善或恶化 → 立即准备插管,不要“再等等”。

Tags: ICU中无创通气的陷阱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