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一级甲等事故的背后,麻醉科能做什么?

来源 2025-10-31 12:14:25 医疗资讯

近日,广州市医学会报告了一起腹股沟疝气手术相关诊疗行为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事件经过:

2024年10月10日,67岁的钟先生因“右侧腹股沟疼痛并触及肿块”就诊于广东省某医院,经诊断为“右侧腹股沟疝”。次日行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术后当晚,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监护设备多次报警,患者曾多次跟值班护士反馈腹痛、腹胀等不适。

当晚,值班医生远程指挥让护士来打止痛针,并嘱咐“摇高床头,适当饮温水”。

次日早上,主刀医生发现患者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安排了腹部CT检查。

CT结果明确腹腔感染后,立即安排了剖腹探查手术。

二次手术后直接转入了ICU,并向家属下发《病重/病危通知书》,告知家属病情危重,感染指标重,有多脏器功能受损。

2日后,患者转至上级医院治疗,但几天后患者因感染严重去世。

结果是谁也不想看到的,但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在发生。那么,作为保障病人安全的麻醉科,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鉴定结果:

鉴定书“诊治概要”部分显示,2024年10月12日,第二次手术时,医生在全麻下对患者进行腹腔镜检查术,发现腹腔积存大量小肠内容物约500ml,原双侧疝修补腹膜各有破口一处,直径约1 cm,可见肠内容物灌入。

探查小肠,可见小肠破裂,破裂口约1cm,腹腔感染,腹腔积液诊断明确。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转入上级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10月15日、17日,该院经过两次全院大会诊,并进行积极治疗,但是18日凌晨抢救无效死亡。

结果明确了,感染来源于小肠破裂。

但是,事情的蹊跷之处在于,小肠为什么会破裂?

如果是小肠在腹股沟疝那里形成了嵌顿,医生在术中不可能发现不了。因为,当时是在腹腔镜下进行的手术,在腹腔里完全能够看得很清楚。

由于腹腔镜是高度精细的手术,术中医生的动作不会太大,在镜下戳破小肠的可能性很低。

唯一能碰到小肠的时机,是建立气腹过程中在腹部插戳卡的时候。

戳卡是一种非常尖锐的器械,医生稍用力,就可以轻松穿破腹壁,为接下来的腹腔镜操作建立一个操作通道。

作为麻醉科医生,相信很多人都对外科医生插入戳卡过程中有一些担心:很担心那个戳卡会戳到腹腔内的器官,

尤其是,插入戳卡的医生,一般都是主刀医生重点培养的医生。这些医生,大多数情商是没问题的,操作技术不一定真行。

外科医生的培养,麻醉科无权干涉。那么,我们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吗?

我们分析插入戳卡的动作:主刀红人医生一般会很自信的用一个可以夹住腹壁皮肤的巾钳将患者腹壁皮肤提起来,然后用另一只手拿着戳卡插向腹壁。

这个动作,手术床不能太高。尤其碰到身高不够的外科医生,这个时候要第一时间把手术床弄矮一些,这样外科医生可以将腹壁充分提起来。

由于外科建立气腹的时间段一般都在刚刚诱导插管完成的一段时间,一般不需要给肌松药。

给肌松药的目的,是让腹壁尽量松弛、以便于外科将腹壁充分提起来、远离腹腔内的脏器。

当然,如果碰到磨磨蹭蹭才上手术的外科,这个时候要考虑一下用不用给肌松药。

还有一个细节:诱导插管的过程中,尤其面罩通气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过多气体挤入患者的胃部或者肠道。

消化道内有气体,势必导致消化道与腹壁之间的缝隙难以拉开到理想距离。

必要时,建议所有腹腔镜手术都要留置胃管。尽管这样的要求与加速术后康复理念有冲突,但综合消化道进入气体的危害,留置胃管患者的获益可能更大。

有人问:麻醉医生主要负责术中安全,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在术中发现吗?

这方面,大家需要明确的是,如果外科手术影响到了患者的呼吸或者循环,麻醉医生一般是能发现的。

但是,这种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感染是需要时间的。只有一两个小时的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不会因为并不太大的消化道穿孔而出现明显变化。

另外,这个患者是小肠穿孔,其疼痛症状可能更明显或者先于感染导致的循环波动。在术中麻醉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术后延续作用下,疼痛也可能不太明显。

如果这个时候患者喊“腹痛”,一定要特别注意,其疼痛程度一定不是小问题,应该彻底排查原因。

这个患者,当时没有找麻醉科。大多数医院,这个时候都会找麻醉科来解决问题,就好像什么事都是麻醉科的一样。

如果真找到麻醉科,这个患者只是做了一个腹腔镜,疼痛这么明显是异常的,麻醉医生应该能分析出一些问题。

但限于外科一向不容其他科室说话,麻醉科也可能不好说什么。除非这个时候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比如出现循环容量不足、心率快、心肌缺血、四肢湿冷,麻醉科医生会提示患者情况很严重。

如果这个时候详细查一下,或许能避免这次意外。

总之,麻醉科行不行,全在医院认为麻醉科行不行。你认为麻醉科行,麻醉科的能力绝对能行!

Tags: 一级甲等事故的背后,麻醉科能做什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