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河南省人民医院曹慧霞教授:直面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困局,探索早期筛查与靶向干预新路径 | 第十五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

来源 2025-10-24 12:14:16 医疗资讯

随着透析技术的进步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预后的“头号杀手”。其中,血管钙化作为一种高度普遍且隐匿进展的病理改变,正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它不仅标志着血管结构的不可逆损伤,更是连接肾功能衰退与心血管事件乃至死亡的关键“桥梁”。

在2025年第十五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上,梅斯医学有幸采访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曹慧霞教授,围绕CKD患者血管钙化的流行现状、早期筛查挑战及治疗新进展,展开深入对话,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前沿视角。

高发且隐匿:血管钙化是CKD心血管事件的关键“桥梁”

谈及我国CKD患者中血管钙化的患病情况,曹慧霞教授指出,目前尚无全国性统一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不同研究报道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患病率在30%至70%之间。“但可以明确的是,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血管钙化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她补充道。根据其团队近期开展的部分研究数据显示,CKD患者整体血管钙化患病率约为42%,其中处于透析前阶段的CKD 3~5期患者约为40%,而一旦进入维持性透析阶段,患病率则迅速攀升至80%以上。

为何血管钙化被广泛视为CKD患者走向心血管死亡的重要“桥梁”?曹慧霞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首先,血管钙化导致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弹性下降,进而引起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这种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作用于心脏,极易诱发左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其次,尽管传统观念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内膜层,但钙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进程,使斑块更不稳定,显著增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第三,对于已存在严重冠脉钙化的CKD患者,若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钙化病变会使导丝通过困难、球囊难以充分扩张、支架贴壁不良,从而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并提高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血管钙化不仅是CKD患者心血管结构改变的标志,更是连接肾功能恶化与心血管死亡的核心病理环节。”

从滞后诊断到早期预警:筛查技术亟待升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早期识别血管钙化显得尤为关键。然而,曹慧霞教授坦言,当前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仍存在明显局限。X线平片虽经济便捷,但敏感性最低,通常只能发现中晚期已形成较大钙化灶的病变;CT尤其是电子束CT或螺旋CT虽能定量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 score),敏感性较高,但涉及电离辐射,不宜频繁使用;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但结果受操作者经验影响大,重复性和客观性较差,且对深部血管或弥漫性钙化的检出能力有限。

“这些传统方法本质上都是‘事后’检测,当影像上可见钙化时,血管损伤往往已不可逆。”曹慧霞教授强调。为此,近年来临床上开始探索更为灵敏的早期筛查工具。其中,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因其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的特点,成为评估动脉僵硬度、反映血管钙化前期改变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PWV值升高早于影像学钙化出现,是预测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血清生物标志物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如脱羧基基质Gla蛋白(ucMGP)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体内维生素K依赖性钙化抑制机制失活,预示血管钙化风险增加。尽管这些新技术和新指标尚未在基层医院普及,但曹慧霞教授呼吁应加强共识推广,推动PWV等无创检测在CKD人群中的常规应用,并鼓励开展更多研究以验证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

从被动防控到主动干预:治疗策略迎来新曙光

长期以来,针对CKD患者血管钙化的管理主要集中于控制危险因素,即所谓的“上游干预”。这包括严格管理血磷、血钙水平,合理使用磷结合剂,调控甲状旁腺激素(PTH)在目标范围,以及谨慎使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核心在于纠正钙磷代谢紊乱这一驱动钙化的主要病理基础。

然而,随着对血管钙化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直接延缓甚至逆转钙化进程的靶向治疗。曹慧霞教授介绍,硫代硫酸钠是目前较为明确具有抗钙化作用的药物之一,其可通过螯合钙离子、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等机制,减缓血管钙盐沉积,已在部分难治性透析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疗效。另一备受关注的是维生素K2,它能够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基质Gla蛋白(MGP),后者是一种强效的局部钙化抑制剂。补充维生素K2有望恢复机体自身的抗钙化防御系统,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此外,近年来广泛应用的SGLT2抑制剂(SGLT2i)不仅具有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其心血管获益也被反复证实。研究发现,SGLT2i可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间接抑制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为CKD患者提供了“一举多得”的治疗选择。至于其他如焦磷酸盐类似物、新型钙化抑制肽类药物等,目前仍处于实验室或早期临床研究阶段,距离广泛应用尚有距离。

曹慧霞教授总结道:“血管钙化是CKD患者心血管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未来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建立标准化的早期筛查体系、优化综合管理策略,并加快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与转化,最终实现降低CKD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的目标。”她的见解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诊疗思路,也为广大CKD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了新的希望。

Tags: 专访河南省人民医院曹慧霞教授:直面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困局,探索早期筛查与靶向干预新路径 | 第十五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