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术前氯己定漱口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恢复的影响

来源 2025-10-23 12:11:50 医疗资讯

【论著】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氯己定漱口对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恢复的影响,期望为提升术后肺功能恢复质量提供依据,并为围手术期口腔护理及预防性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本研究选择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结直肠部分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按1∶1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和氯己定组(CH组),每组87例。分配过程通过密封信封确保隐蔽,实施双盲设计。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8 h、禁饮4 h。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2 mg/kg,气管插管后行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6~8 ml/kg,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3~4 mg·kg−1·h−1、瑞芬太尼0.2~0.3 μg·kg−1·min−1。根据脑电双频指数值(40~60)及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调整麻醉药物静脉泵注速度,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所有患者术后均行镇痛泵镇痛。

1.3 超声检查

将两侧肺根据腋前线、腋后线及肺上下界连线中点平均分为12个区域,每个区域根据超声显像不同评为0~3分(0分:A线或≤2根B线,1分:≥3根B线,2分:B线融合,3分:肺实变)。

1.4 干预措施

CH组患者采用15 ml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NS组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漱口。患者在手术前1 d晚上、手术当日早晨及进入手术室后,在护士指导下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或生理盐水进行漱口:先在口腔内震荡8~10 次,后进行仰漱,使漱口水在咽部停留15~20 s,随后吐出,整个过程重复3次。

1.5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吸烟史、口腔衰弱评分(用于评估老年人口腔功能状况的自我报告量表,该量表包含8个问题,评分范围0~11分。1~3分,可能存在口腔衰弱前期;≥4分,可能存在口腔衰弱)、口腔衰弱发生率、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

记录两组患者漱口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肺部超声评分(LUS),术后3 d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相关指标:肺炎(在胸部X线片发现新的或进行性肺部浸润,加上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标准:体温≥38.5 ℃或体温<36 ℃;白细胞增多≥12 000个/mm3或白细胞减少<4 000个/mm3;脓性痰、新发咳嗽、咳嗽加重或呼吸困难)、发热、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率及咳嗽程度(Ⅰ级,无咳嗽;Ⅱ级,偶有短暂咳嗽;Ⅲ级,频繁咳嗽,轻度影响生活;Ⅳ级,严重咳嗽,影响生活)。

气管插管5 min后(T1)、入麻醉恢复室时(T2)、出麻醉恢复室时(T3)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OI=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A‑aDO2=PB-PH2O×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商(RQ)-PaO2,RI=A‑aDO2/PaO2,Cdyn=潮气量/(气道最高压-呼气终末压);PB为大气压760 mmHg、PH2O为室温下饱和水蒸气压47 mmHg、RQ为0.8]。

对患者是否存在口腔衰弱进行事后亚组分析(非口腔衰弱状态、口腔衰弱状态),记录两组非口腔衰弱与口腔衰弱患者漱口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LUS及术后3 d内肺炎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咳嗽程度。

2 结 果

本研究共筛选200例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排除26例不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其中17例因肺气肿、3例因肺部感染、3例因肺叶切除手术史、3例因肺大疱被排除),故最终随机化分组患者174例(CH组87例、NS组87例)。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吸烟史、口腔衰弱评分、口腔衰弱发生率、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BMI、ASA分级、吸烟史、口腔衰弱评分、口腔衰弱发生率、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图片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LUS及术后3 d内PPC比较

CH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LUS低于NS组(t=3.69,P<0.001;t=2.43,P=0.016);两组患者漱口前LUS及术后3 d内肺炎、发热、咳嗽程度、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图片

2.3 两组患者T1、T2、T3时Cdyn、OI、A‑aDO2、RI比较

两组患者T1、T2、T3时Cdyn、OI、A‑aDO2、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3)。

图片

2.4 两组非口腔衰弱与口腔衰弱患者不同时点LUS及术后3 d内PPC比较

CH组非口腔衰弱患者术后第1天LUS低于NS组(t=2.39,P=0.019),两组非口腔衰弱患者入院后漱口前LUS、术后第3天LUS、肺炎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及咳嗽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CH组口腔衰弱患者术后第1天LUS、术后第3天LUS低于NS组(t=3.58,P=0.001;t=2.55,P=0.012),两组口腔衰弱患者入院后漱口前LUS、肺炎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及咳嗽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图片

3 讨 论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纳入17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结直肠部分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评估了术前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前氯己定漱口在术后早期可改善LUS,尤其在口腔衰弱老年患者中效果更为显著。

本研究发现,CH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LUS和术后第3天LUS均低于NS组,提示术前使用氯己定漱口可能在术后早期肺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口腔衰弱的老年患者中,CH组患者术后第1天LUS和术后第3天LUS改善更为显著。

尽管本研究发现CH组患者在术后早期肺部恢复方面具有优势,但两组患者在术后肺炎、发热、咳嗽程度等PPC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患者在术后3 d内出现发热,但未出现肺不张或胸腔积液等PPC。这表明术前氯己定漱口可能在肺功能恢复方面有所促进,但对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有限,可能是由于术前排除了基础肺部疾病患者,从而降低了PPC发生的风险,增加了本研究的假阴性率。此外,两组患者T1、T2、T3时肺功能指标(Cdyn、OI、A‑aDO₂、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漱口干预对气体交换功能的直接改善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基于口腔衰弱状态的亚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口腔衰弱状态可能是影响干预效果的关键变量:CH组非口腔衰弱患者仅术后第1天LUS改善明显,而口腔衰弱患者术后第1天LUS和术后第3天LUS均改善明显。这提示,术前干预对高风险群体更具价值。口腔衰弱与老年衰弱综合征、营养不良密切相关。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样本量较小,仅在单一中心进行,且口腔衰弱的老年患者比例较低,可能导致亚组分析结果的统计功效不足而影响该亚组结果的稳定性,可考虑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纳入更多的口腔衰弱患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其次,本研究因排除术前存在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使本研究出现假阴性可能,未来可考虑对社区老年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纳入更多高风险患者,以评估口腔卫生干预在不同风险群体中的效果;再次,本研究仅采用LUS、PPC作为评估指标,考虑到医疗成本及收益,没有对每例患者拍摄胸部CT,且未随访更长期的患者结局(如住院时间、长期肺功能恢复等)。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术后长期效果,并评估口腔卫生干预对这些长期结局的影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5,46(09):934-938 .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50220‑01338

Tags: 术前氯己定漱口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恢复的影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