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乳腺癌不仅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更因“癌-郁共病”成为临床最棘手的身心同病范例。流行病学显示,32%的乳腺癌患者合并重度抑郁,远高于普通人群的6.4%;抑郁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削弱化疗耐受、促进肿瘤进展,形成“情绪-免疫-肿瘤”三角恶性循环。传统抗抑郁药起效慢、副作用大,且与化疗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急需安全、多靶点、可长期干预的新策略。
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认为乳癌与“肝气郁结”密切相关,柴胡疏肝散(CSS)作为明代《景岳全书》经典疏肝方剂,临床用于乳癌术后抑郁已有报道,但其现代科学内涵与作用靶点一直未被系统阐明。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在《Phytomedicine》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以“乳腺癌相关抑郁(BCRD)”同步模型为切入点,整合行为学、转录组、分子生物学与多组学技术,揭示CSS通过“IL-17/NF-κB-小胶质细胞极化”轴同时改善抑郁样行为与抑制肿瘤生长,为中医“疏肝解郁”提供了免疫细胞学注脚,也为临床癌郁共病开出一条“多组分-多靶标-系统调节”的新路径。
图1 论文首图
CSS对乳腺癌相关抑郁症小鼠模型的影响
研究采用BALB/c雌性小鼠,于腋部接种4T1乳癌细胞第7天起皮下注射皮质酮模拟抑郁状态,连续21天建立BCRD模型。动物被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CSS低中高剂量组(3、6、12 g生药/kg)及阳性对照组(氟西汀10 mg/kg+环磷酰胺10 mg/kg)。CSS灌胃每日一次,观察终点涵盖行为、生化、影像、组织及分子多维度指标。行为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糖水偏爱率下降48%,悬尾不动时间延长1.8倍,敞箱穿格与直立次数减少50%以上,社交回避距离增加2.3倍,符合抑郁核心症状。CSS中、高剂量可显著逆转上述变化,高剂量组糖水偏爱率恢复至正常85%,悬尾不动时间缩短38%,穿格次数提升1.6倍,社交距离缩短42%,疗效与阳性药相当且呈剂量依赖。神经生化层面,模型组海马5-HT、DA含量分别下降45%与40%,血清皮质酮(CORT)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升高2.1倍;CSS高剂量使5-HT、DA回升至正常90%,下调CORT/ACTH约40%,提示其快速调节单胺递质与HPA轴过度激活。
H&E染色显示,模型组海马CA1、CA3及DG区神经元排列稀疏、胞体固缩,CSS治疗后核仁清晰、排列紧密,证实其对神经形态的保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CSS在改善情绪的同时并未像氟西汀那样刺激肿瘤,反而呈现“双杀”效应:活体成像显示模型组肿瘤光子通量高达1.8×10^6 p/s/cm²,CSS高剂量降至0.7×10^6,抑瘤率45.3%;瘤重与体积分别下降52%与48%,Ki67阳性指数降低60%,病理可见瘤细胞密度下降、核分裂像减少。上述结果首次在体内证实CSS对BCRD“情绪-肿瘤”同步干预的可行性,也提示其可能作用于比单一神经递质更上游的共享信号。
图2 CSS对乳腺癌相关抑郁症小鼠模型的影响
转录组分析
为破解“一味中药为何同时抗癌又抗郁”,作者对脑与肿瘤组织分别进行RNA-seq。脑组织比较获得模型vs空白2009个差异基因(DEGs),CSS治疗后逆转其中2333个DEGs;肿瘤组织筛选出1182个DEGs。GO/KEGG富集显示,脑内逆转基因集中于“免疫应答-细胞趋化-细胞因子生成”,肿瘤内则富集“脂质代谢-细胞周期-IL-17信号”。Venn交集发现52个共享DEGs,KEGG最显著通路为IL-17信号(P=1.2×10^-7),提示其可能是癌-抑郁共病的“分子开关”。进一步解析发现,CSS下调脑内IL-17A、IL-23及转录因子RORC mRNA 60%以上,同时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表明其可阻断外周IL-17破坏血脑屏障(BBB)的病理环节;在肿瘤侧,CSS抑制IL-17诱导的促血管生成与STAT3增殖轴,减少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2/3表达,从而切断“IL-17-炎性微环境-肿瘤生长”链条。转录组数据亦显示,CSS显著逆转小胶质细胞M1标志(CD86、iNOS)并提升M2标志(CD206、Arg-1),提示其跨越中枢与外周,通过“免疫-脑轴”重塑神经炎症格局。
图3 转录组分析
CSS在乳腺癌相关抑郁症小鼠模型中机制的验证
基于测序线索,团队系统验证IL-17/NF-κB轴在CSS效应中的必要性。ELISA与qPCR一致显示,模型组血清及海马IL-6、IL-1β升高3–4倍,IL-10、TGF-β仅轻度增加,呈现典型“促炎-抑炎”失衡;CSS剂量依赖性下调IL-6、IL-1β 50%以上,上调IL-10、TGF-β约2倍。免疫荧光与WB进一步证实,CSS提升海马CD206/CD86比值1.9倍,逆转M1极化。IL-17/NF-κB级联检测表明,模型组脑与肿瘤内IL-17、TRAF6、IKKβ及磷酸化P65、IκBα均显著高表达;CSS干预后上述蛋白下降40–70%,核转位减少,等同于IL-17中和抗体或NF-κB抑制剂IMD-0354的效果。体外BV2小胶质细胞实验复制了体内发现:LPS刺激使细胞呈M1型并伴随IL-17自分泌升高,CSS 25 μg/mL即可显著下调p-P65/P65比值,提升CD206/CD86;当外源加入IL-17重组蛋白时,CSS的M2诱导作用被部分抵消,而IL-17拮抗剂或IMD-0354与CSS合用未见叠加效应,表明CSS主要靶点位于IL-17受体下游、NF-κB上游。上述实验链从“相关”到“因果”逐级锁定:CSS通过抑制IL-17/NF-κB信号,驱动小胶质细胞由神经毒性M1向神经保护M2转化,从而减轻神经炎症、修复BBB,最终缓解抑郁;同时该轴在肿瘤侧亦被抑制,产生“情绪-肿瘤”双获益。
图4 CSS在乳腺癌相关抑郁症小鼠模型中机制的验证
CSS治疗乳腺癌相关抑郁症的活性成分
中药复方的临床推广离不开“哪些成分在起效”。作者采用UPLC-Q-TOF/MS正负离子模式共鉴定CSS 191个化学成分,其中黄酮与三萜皂苷占70%以上。结合文献吸收与活性报道,筛选出18个可入血、具抗炎或抗肿瘤潜力的组分,包括柴胡皂苷A/C/D、白芍芍药苷、陈皮川陈皮素、甘草甘草酸等。分子对接显示,柴胡皂苷A、C、D与IL-17A结合能分别为-9.4、-9.1、-8.7 kcal/mol,远优于阳性对照的-7.0 kcal/mol阈值,且可与IL-17活性口袋形成氢键与疏水网络;对NF-κB P50亦有良好亲和力。体内外功能验证中,纯柴胡皂苷A 20 mg/kg即可重现CSS 60%的抗抑郁与抑瘤效果,提示其是主要效应物质。网络药理学进一步映射,黄酮类组分主要通过抑制AP-1、STAT3协同增强皂苷核心效应,而单萜苷类则调节BDNF-TrkB通路参与神经修复,体现复方“主辅佐使”的配伍科学。
图5 CSS治疗乳腺癌相关抑郁症的活性成分
小结
纵观全文,该研究以“癌-郁共病”这一临床难题为突破口,从中医“疏肝解郁”经典名方出发,借助现代免疫-神经-肿瘤交叉学科手段,首次阐明CSS通过“IL-17/NF-κB-小胶质细胞极化”轴同步改善抑郁与抑制肿瘤的科学机制,并锁定柴胡皂苷A/C/D等可成药组分,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了“机制-成分-剂量”三维证据。
参考文献:Qu Z, Li H, Qiang F, Liu K, Wu S, Li J, Zou X.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by Chaihu-Shugan-San: Targeting the IL-17/ NF-κB pathway to combat breast cancer-related depression. Phytomedicine. 2025 Jul 25;143:156836. doi: 10.1016/j.phymed.2025.156836. Epub 2025 May 10. PMID: 40382939.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