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主席说 | 马长生教授:从跟随到引领,马长生教授畅谈中国房颤治疗的发展与突破

来源 2025-10-18 13:40:57 医疗资讯

长城巍巍,薪火相承。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将于2025年10月16-19日在首都北京盛大召开。

值此盛会之际,大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接受专访。本次专访中,马长生教授将围绕大会主题、心血管疾病中国特色发展方向、AI应用以及心律失常诊疗创新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解读,带领我们提前领略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心血管学术盛宴。

主席访谈

Q1: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AI)医疗等逐渐应用于心血管病治疗,您如何看待这些新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望未来,在10至15年之间,甚至最迟不超过20年,全国大部分三甲医院可能会出现「门可罗雀」的局面。这意味着到那时,约80%的三甲医院,以及二甲医院和县级医院的心脏内科门诊患者,将不再像以往那样前往医院就诊,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大部分的诊疗。目前,已经有部分远程互联网医疗服务初见端倪,这正是未来医疗技术变革的缩影。

Q2:本次长城会主题「心域无界,智向未来」中的「智」体现为人工智能。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AI)在房颤治疗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有哪些您比较看好的发展方向?

以房颤治疗为例,未来的患者管理将迎来根本性变革。未来,每一位患者都将像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一样,获得及时、精准的管理。不仅管理质量将显著提升,管理成本也会大幅下降,这是可以明确预见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医生教育与能力提升方面,人工智能同样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医生在学习房颤诊疗及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培训效率将大幅提高,而培训成本则显著降低。可以预期,人工智能将在房颤患者的诊疗、医生培训及手术操作等环节,发挥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Q3:面对全球房颤防治趋势,中国在心律失常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有何独特优势和潜力?长城会如何引导中国方案与国际前沿接轨,推动中国特色心律失常管理模式的发展?

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具备独特优势。首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其次,中国的诊疗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发展,经过70余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在心律失常诊疗领域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早期,中国的治疗药物和技术主要依赖于引进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在过去十余年中,在北上广深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临床水平已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在此背景下,我们亟需将庞大的临床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成果,因为仍有大量临床问题亟待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找到科学答案,而这些答案既要立足中国实践,又应具备全球共享的学术价值。临床研究无论源自中国还是欧美,其科学本质是一致的。因此,中国方案同样是世界方案。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高效的临床平台转化为高效的研究平台,从而形成强大的研究能力。

展望未来,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支持下,我们有望在临床诊疗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中国在心血管临床研究领域必将通过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优势,深刻影响并重塑国际学术格局。我们将针对中国人群制定个体化方案,同时推动解决方案应用于国际临床实践,从而助力全球房颤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Q4:长城会见证了我国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历程。此次盛会更是备受瞩目,与以往会议相比,您觉得本次大会的创新之处和亮点有哪些呢?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心域无界,智向未来(Boundless Horizons, Intelligent Future)」。其中,「智」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医疗行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时,「智」也寓意创新——依托心血管领域同道的智慧与才智,实现全面创新。在本届长城会中,各专科领域及综合管理模式中都融入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内容。长城会将继续秉持其传统优势,依托扎实的临床实践与国际化视野,持续推动学术与技术创新。

Tags: 主席说 | 马长生教授:从跟随到引领,马长生教授畅谈中国房颤治疗的发展与突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