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AMA:腹部大手术个体化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临床试验解析

来源 2025-10-18 13:31:44 医疗资讯

围手术期低血压与器官损伤,如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及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观察性研究表明,术中平均动脉压(MAP)持续低于60-65mmHg显著增加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当前指南建议,在非心脏手术过程中应将MAP维持在60-65mmHg以上,但是否能通过个性化的目标设定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仍不明确。基于此背景,一项假设被提出:对于高危患者而言,将围手术期的MAP维持在其术前夜间的平均水平可能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采用单盲、多中心、随机、优势性临床试验设计,于2023年2月至2024年4月期间,在德国15所大学医院进行。经过筛选,共有7621名受试者符合条件,最终1272人入组,并随机分配至个体化组和常规组(各571例),并进行了术后7天及90天的随访。个体化组的血压管理目标是基于术前夜间自动监测得到的平均动脉压(从午夜到早上6点,每30分钟测量一次),如果夜间MAP小于65mmHg,则目标值设为65mmHg;若夜间MAP超过110mmHg,则目标上限设为110mmHg。而常规组则将MAP维持在不低于65mmHg。麻醉医生根据各自判断决定血压管理和药物使用方式,没有特定流程指导。

图:流程图

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术后7天内发生的急性肾损伤(血清肌酐较基线升高≥50%或需肾替代治疗)、急性心肌损伤(高敏肌钙蛋白升高或心肌梗死)、非致命心脏骤停以及死亡。次要终点涉及22项指标,包括术后感染并发症、30/90天复合终点等。

结果显示,在纳入主要分析的1134例患者中(个体化组567例,常规组567例),术后7天内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个体化组33.5%,常规组30.5%(相对风险RR 1.10,95%置信区间CI 0.93–1.30,P=0.31)。所有22项次要终点均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例如术后7天感染并发症(个体化组15.9% vs 常规组17.1%,P=0.63)以及90天内需要肾替代治疗、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死亡的复合终点(个体化组5.7% vs 常规组3.5%,P=0.12)。

图:围手术期血压

综上所述,在高危择期腹部大手术患者中,基于术前夜间平均动脉压的个体化血压管理并未比常规保持MAP不低于65mmHg更有效地降低术后主要器官损伤或死亡率。这一发现提示,在考虑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策略时,可能无需过度追求个体化目标设定,而是遵循现有指南推荐的标准血压维持水平即可。然而,考虑到个体间存在的生理差异,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探索更加精准的血压管理方法。

原始出处

Saugel B, Meidert AS, Brunkhorst FM, et al. Individualized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The IMPROVE-mult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2, 2025. doi:10.1001/jama.2025.17235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Tags: JAMA:腹部大手术个体化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临床试验解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