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综述 | 孙超/南月敏教授:“T+A”靶免联合治疗显著改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 2025-10-18 13:24:55 医疗资讯

摘要

近年来,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的靶免治疗方案(T+A)已成为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HC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其不仅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状况,对患者主观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如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积极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系统梳理多项临床研究(2021年IMbrave150临床试验、2022年泰国多中心研究、2022年TARE与靶免方案间接比较研究、2024年日本研究以及2025年一项最新网络Meta分析),从QoL评估手段、核心结局指标(生活质量恶化时间、功能维度保护、疾病特异性症状控制)及临床实践意义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新的证据支持。结果显示,“T+A”方案对于总体健康状况、躯体/社会/认知功能保护及肝癌特异性症状(疼痛、腹胀、疲劳)缓解均优于传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且这一稳定QoL获益具有跨地域(欧美、亚洲)和跨疾病分期的优势,证明其在当前uHCC一线治疗中的良好获益-风险比。

关键词

肝细胞癌;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生活质量;患者报告结局;靶免联合治疗

引言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约一半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不可切除(uHCC)或晚期阶段,传统治疗方案(如索拉非尼)虽能延长生存时间,但常伴随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显著下降。2020年IMbrave150临床试验首次证实,阿替利珠单抗(PD-L1抑制剂,atezolizumab)联合贝伐珠单抗(抗VEGF抗体,bevacizumab)的靶免方案显著延长这部分患者的总生存期(中位OS: 19.2个月 vs 13.2个月)及无进展生存期(中位PFS: 6.8个月 vs 4.3个月),且安全性更优[1]。除客观疗效外,QoL作为患者主观感受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以及生存获益——对于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储备下降的HCC患者,生活质量恶化可能进一步加剧肝功能损伤,导致“临床症状-功能下降-预后不佳”的恶性循环。

目前,国际公认的癌症QoL评估工具包括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开发的通用量表QLQ-C30(评估总体健康状况、5项功能维度以及9项相关症状),以及肝癌特异性量表QLQ-HCC18(评估8项相关症状,如黄疸、腹胀、肝区疼痛等),二者结合可全面反映治疗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本文归纳汇总近期五项研究数据,聚焦“T+A”方案对uHCC患者的潜在获益,从评估手段、核心结局及临床意义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 研究概况与QoL评估手段

1.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本文纳入的五项研究涵盖随机对照试验(RCT)、真实世界研究、间接比较研究及网络Meta分析,样本量从30(泰国研究)~6425例(2025年Meta分析),覆盖欧美、亚洲(中国、日本、泰国)等地区,患者基线特征包括Child-Pugh A级(肝功能代偿期)、BCLC B/C期,病因以慢性HBV/HCV感染以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为主,契合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

1.2 QoL评估工具与核心指标定义

所有研究均采用标准化量表评估QoL,其中IMbrave150试验、泰国研究[2]、日本研究[3]及2025年Meta分析[4]均采纳EORTC QLQ-C30为核心工具,结合QLQ-HCC18评估肝癌特异性症状;2022年一项间接比较研究则基于QLQ-C30的总体健康状况(Global Health Status,GHS)评分,采用 “生活质量恶化时间(Time to Deterioration,TTD)”作为主要终点:从随机化至首次出现GHS评分较基线下降≥10分(临床有意义恶化)并延续两次评估,或下降≥10分后3周内死亡,该指标可同时反映QoL维持时长与治疗耐受性,被欧洲药品管理局推荐为癌症治疗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的核心终点[5]。

此外,日本研究进一步探索QoL与预后的关联,分析基线及治疗3个月时QLQ-C30功能维度(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与客观缓解率、治疗持续时间及OS的相关性;Celsa等则通过分析量化不同治疗方案在QoL各维度的优劣概率,为方案选择提供直观参考。

二、“T+A”对QoL的多重改善作用

2.1 延缓QoL恶化进程,维持长期健康状况

IMbrave150试验作为首个评估靶免方案PROs的III期 RCT研究,纳入501例 uHCC患者(联合治疗组n = 336,索拉非尼组 n = 165),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GHS评分恶化所需时间显著长于索拉非尼组(中位TTD: 11.2个月 vs 3.6个月,HR = 0.63),且在治疗5周期时(索拉非尼组脱落率逾50%),联合治疗组GHS评分较基线下降幅度更小,提示其能在长期治疗中维持患者主观健康感受。

2022年开展的另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前述结论:30例接受联合治疗的uHCC患者(全部为BCLC C期,90%ECOG PS为1分),基线GHS评分为76.7,治疗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71.6分和64.1分,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同期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历史对照患者6个月时GHS评分多低于50(文献数据),提示“T+A”方案在真实世界中对QoL的保护作用更著。此外,这一获益在基线病情严重(如合并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的患者更为确切。

2.2 保护多维度功能,维持日常活动能力

QLQ-C30的功能维度(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直接反映患者参与日常活动、工作及社交的能力,是QoL的核心组成部分。IMbrave150研究显示,联合治疗显著延缓了躯体功能(中位TTD:13.1个月 vs 4.9个月,HR = 0.53)、角色功能(9.1个月 vs 3.6个月,HR = 0.62)及认知功能(HR = 0.56)的恶化时间,且治疗5周期时,“T+A”组躯体功能评分下降幅度(-3.77±12.82)仅为索拉非尼组的50%(-7.60±15.54),角色功能下降幅度(-4.02±19.42)亦显著小于索拉非尼组(-9.76±21.33)。

Shomura等试图探究功能维度与预后的关联,共纳入58例接受联合治疗的uHCC患者,发现基线认知功能评分≥80分(满分100分)的患者,客观缓解率显著提高(OR = 9.10,P = 0.009),治疗持续时间更长(HR = 0.36,P = 0.02);同时,疗程达3个月时躯体功能评分≥80分的患者,总OS亦显著延长。这一发现提示,联合治疗对认知与躯体功能的保护不仅改善患者主观感受,还作为预后预测指标——其机制可能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索拉非尼导致的手足皮肤反应、疲劳)减少,患者能保证规律作息与适量营养摄入有关。

2025年发表的网络Meta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联合治疗的优势:在汇总分析的9 项III期试验共6425例患者中,“T+A”对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两个维度的正面影响仅次于替雷利珠单抗,显著优于索拉非尼及其他靶免方案(如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治疗对于情绪功能与社会功能也展现出优势,提示其不仅改善病生理状态,还能减轻患者因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导致的焦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

2.3 控制肝癌特异性症状,减轻症状负担

肝癌患者常伴随疲劳、疼痛、腹胀、黄疸等恶性肿瘤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不仅降低QoL,还可能提示肝功能恶化或疾病进展。IMbrave150研究中联合治疗在控制症状恶化方面显著优于索拉非尼:针对QLQ-C30通用症状,联合治疗组疲劳、疼痛、食欲下降和腹泻的恶化风险均显著降低;关于QLQ-HCC18肝癌特异性症状,除黄疸外,联合治疗组疲劳、疼痛、腹胀的恶化风险也显著低于索拉非尼组。

泰国学者进一步验证了“T+A”对症状的有效控制:30例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时,QLQ-HCC18症状评分(越高提示症状越重)分别为19.6分、22.3分,较基线(12.7分)虽有升高,但升高幅度显著低于索拉非尼组历史数据(6个月时症状评分超30);且在最影响日常生活的“腹胀”和“疼痛”两项上,联合治疗组6个月时发生率分别为20%、16.7%,显著低于文献报道的索拉非尼组分别为40%和35%。

此外有报道,联合治疗组相关不良反应(如2级以上低蛋白血症)与症状恶化密切相关:3个月时出现2级以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QLQ-C30疲劳评分较基线升高21.3分,而无低蛋白血症患者仅升高8.7分(P = 0.01);且低蛋白血症患者的治疗持续时间(中位: 5.8个月 vs 13.2个月,P = 0.013)及OS(中位: 10.5个月 vs 22.8个月,P = 0.01)均显著缩短。这提示在联合治疗期间监测并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如营养治疗、补充支链氨基酸),可能减轻症状负担,进而改善QoL。

三、临床意义与局限性

3.1 临床实践指导价值

治疗方案选择:在整合QoL与OS的“净获益”分析中,“T+A”治疗其最小距离系数(0.136-0.255)显著低于其他方案(替雷利珠单抗:0.312-0.481;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0.481-0.689),提示其作为当前uHCC一线治疗中“生存-生活质量”平衡最优方案的地位,尤其适合对QoL要求较高的人群(年轻患者、有工作需求者)。

个体化管理:基线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及治疗中低蛋白血症是QoL的关键影响因素,临床中可通过以下措施优化管理:①治疗前评估QLQ-C30功能评分,对评分<60分的患者提前制定营养治疗与康复计划;②每3个月监测白蛋白水平,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③定期(每月)评估PROs,早期识别症状恶化(如疲劳评分升高≥10分),调整治疗剂量或给予对症治疗(如疼痛管理、止吐治疗)。

地域适应性:在亚洲人群(HBV感染比例高、基线肝功能储备较差)中,“T+A”联合治疗仍能维持QoL,且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可控(泰国研究:20%,无死亡病例),提示针对这一地区的适用性。但需注意,亚洲患者中HBV 相关HCC比例高,治疗期间需同时有效管理乙肝病毒复制,避免肝功能进一步损伤最终对QoL造成不利影响。

3.2 研究局限性

评估工具与定义差异:不同研究对“QoL恶化”的定义存在细微差异(如 IMbrave150采用“下降≥10分+延续两次评估”,TARE研究采用“下降≥10分 +单次评估”),对结果可比性造成影响;此外,部分研究(如TARE间接比较研究)仅评估QLQ-C30,未纳入肝癌特异性症状,可能低估“T+A”联合治疗对症状负担的效果。

样本量与随访时间:泰国研究(n = 30)与日本研究(n = 58)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多数研究随访时间不足2年,联合治疗对QoL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验证。

四、结论与展望

“T+A”作为uHC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不仅能显著延长患者OS,还能通过延长TTD、保护多维度功能、控制肝癌特异性症状,为患者提供更优的“生存-生活质量”平衡。在临床实践中,可结合患者基线PROs水平、肝功能状态及治疗目标,优先选择该方案,并通过定期PROs监测与个体化干预(如营养治疗、不良反应管理)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未来研究方向包括:①开发更精准的肝癌特异性PROs工具,纳入“肝功能相关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腹水);②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如GDF-15)与QoL的关联,实现早期预测;③开展头对头RCT,比较“T+A”联合治疗与其他靶免方案(如双免疫治疗、PD-1抑制剂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QoL差异,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Galle PR et al. Lancet Oncol. 2021 Jul;22(7):991-1001.

[2] Charonpongsuntorn C et al. JCO Glob Oncol. 2022 Nov;8:e2200205.

[3] Shomura M et al. Cancers (Basel). 2024 Oct 25;16(21):3610.

[4] Celsa C et al. JAMA Oncol. 2025 Aug 14:e252470.

[5] Agirrezabal I et al. Adv Ther. 2022 May;39(5):2035-2051.

Tags: 综述 | 孙超/南月敏教授:“T+A”靶免联合治疗显著改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