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国庆长假,本是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但又不得不陪家人早起赶景点、逛早市,有人被朋友拉着参与清晨徒步、日出露营,还有人因长辈习惯不得不跟着“早睡早起”。可对不少平时习惯熬夜工作、凌晨才入睡的“夜猫子”来说,这场“假期作息改造”却成了“渡劫”。
强行跟着别人早起,白天昏昏沉沉,晚上明明很困却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有人出现头痛、肠胃不适,假期过半就直呼“身体扛不住”。
但大家给出的说法是,早起对身体好,毕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对于本身就习惯了晚睡的“夜猫子”,就是一种矛盾,所以,究竟哪种作息对身体好?
01 关于“早起”与“夜猫子”的研究:好坏参半,无绝对优劣
长期以来,关于“早起好还是做夜猫子好”的讨论从未停歇,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好坏参半”的结果,无法简单判定哪一种时间型更优。
▌支持“早起更优”的研究视角
多项研究表明,早起者往往在生活节奏、心理健康和社会适配度上表现更突出。
更高的工作效率:早晨时分,大脑经过一夜休息处于“新鲜状态”,外界干扰较少,注意力更集中。无论是处理工作任务、完成学习计划,还是管理生活琐事,早起者都能更高效地推进,且任务完成质量通常更高。
更稳定的心理健康:早起者普遍报告压力和抑郁水平较低。一方面,早晨的自然阳光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营养素对调节情绪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早起后规律的作息会让人更有“掌控感”,减少因拖延、赶工带来的焦虑,长期下来有助于维持心理稳定。
更强的社会适配性:当前社会的主流活动,如工作通勤、学校上课、商务会议、家庭聚会多集中在白天。早起者的作息与这些社会活动高度契合,无需刻意调整就能轻松参与,减少了因“赶时间”“跟不上节奏”产生的额外压力。
▌凸显“夜猫子优势”的研究发现
夜猫子并非“懒惰”的代名词,研究同样证实,他们在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灵活性上有独特优势。
更出色的认知与创造力:夜晚的安静环境能减少外界干扰,让人更容易进入“深度思考”状态。研究显示,夜猫子在记忆力测试、问题解决能力评估中表现更优,且在艺术创作(如绘画、写作)、创新设计等需要发散思维的领域,往往能提出更具新意的想法。
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夜猫子的作息本身与主流节奏存在差异,这使得他们在应对突发变化时更灵活。例如,面对需要熬夜完成的紧急任务、跨时区的工作沟通,或调整生活计划时,夜猫子能更快适应新节奏,不易因作息打乱而陷入混乱。
更舒适的“独处与体验”:夜晚公共场所人流量较少,夜猫子可以在更宽松的环境中享受独处时光,无论是安静阅读、专注个人爱好,还是独自散步放松,都能避免拥挤带来的烦躁,获得更舒适的体验。
但事实上,这些研究结果均为“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不是“早起”直接导致效率高,也不是“晚睡”直接让人更有创造力。真正关键的,是“作息与身体需求的匹配度”,只要能让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身体的自然节律同步,并保证充足睡眠,无论哪种时间型都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02 是什么决定了你是“早起者”还是“夜猫子”?基因、年龄与环境共同作用
你之所以是早起者或夜猫子,并非“意志力选择”,而是由基因、昼夜节律(人体内部生物钟)和年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且这些因素会随着人生阶段发生变化。
▌核心因素:基因与昼夜节律
人体的“时间型”本质上是身体对“入睡-觉醒”的自然倾向,而这种倾向主要由基因决定。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套“昼夜节律系统”,像一个无形的时钟,调控着睡眠、激素分泌、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其平均周期约为24.2小时(人体会通过每天的光照、活动等微调,弥补与24小时自然天的“12分钟差异”)。
若你是夜猫子,你的生物钟周期通常长于24.2小时,身体会自然“延迟”入睡和觉醒时间,即使强迫自己早睡,也很难快速入眠,第二天醒来后也容易处于疲惫状态。
简单来说,“成为夜猫子还是早起者”是天生的生理特质,就像身高、肤色一样,并非靠“咬牙坚持”就能轻易改变。
▌重要影响因素: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时间型会逐渐发生变化,这是普遍的生理规律。
青少年与年轻人:更易倾向“夜猫子”型。青少年的生物钟会自然延迟,他们的大脑在夜晚更活跃,更适合晚睡晚起;年轻人因社交、工作(如自由职业、夜班)等因素,也常维持较晚的作息。
中老年人:更易转向“早起者”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时长会减少(通常比青少年少2-3小时),且睡眠变浅,容易早醒;同时,老年人可能因健康问题,如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夜间频繁起夜等,进一步缩短睡眠,导致作息提前。此外,退休后无需遵守“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老年人也有更多机会调整作息,逐渐适应早起节奏。
03 强行改变作息的代价:效率下降+健康风险
很多夜猫子因工作、家庭等压力,不得不强行早起,试图“变成早起者”。但这种与生物钟“硬刚”的行为,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熬垮身体。
▌短期:工作与学习效率大幅下滑
2018年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明确数据:睡眠时长为5-6小时的人,工作效率比每晚睡7-8小时的人低19%;而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效率更是降低近30%。夜猫子强行早起时,往往会面临“睡眠不足”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生物钟仍倾向于晚睡,即使定了闹钟早起,实际睡眠时长也远未达到身体需求。这种情况下,大脑会处于“半清醒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无论是处理复杂工作任务,还是完成需要逻辑思考的学习内容,都容易出错、拖延,反而比“按自然作息晚睡晚起”的效率更低。
▌长期:多种健康风险找上门
长期强行改变作息,会打破身体的昼夜节律平衡,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慢性疾病风险升高:长期睡眠不足会扰乱人体的激素分泌和新陈代谢,例如,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糖尿病风险)、皮质醇水平异常(导致高血压)、脂肪代谢紊乱(引发肥胖)。此外,研究还发现,长期作息紊乱会增加心脏病发作、中风的风险,对心血管健康构成威胁。
心理健康问题加剧:作息与生物钟不符会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夜猫子强行早起后,白天容易处于烦躁、焦虑状态,晚上又可能因“白天没精神”产生自我否定,长期下来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情绪,形成“作息乱→情绪差→更难睡好”的恶性循环。
寿命风险增加:《国际时间生物学》曾发表一项针对43.3万人的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夜猫子比早起者“寿命缩短10%”的可能性更高。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夜猫子本身有害”,而是“夜猫子被迫与生物钟对抗”的结果,长期睡眠不足、因作息冲突减少运动、为赶时间忽略健康饮食,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才是缩短寿命的关键。
04 不跟生物钟硬刚:3个核心原则和6个实操方法
既然强行改变作息危害大,那夜猫子面对“必须早起”的现实(如固定早班、重要早间预约)该怎么办?答案不是“硬改时间型”,而是“顺应生物钟,优化作息习惯”,专注于“获得充足睡眠”,让身体在有限条件下保持最佳状态。
▌遵循3个核心原则,不与生物钟对抗
不追求“完全变成早起者”:接受自己的夜猫子基因,不要试图彻底推翻自然作息,而是在“需要早起”的日子里,通过调整习惯让身体适应,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调整。
优先保证“睡眠质量与时长”:无论几点睡、几点起,7-8小时的充足睡眠是底线。即使需要早起,也要通过“逐步调整”而非“突然熬夜+早起”的方式,确保身体获得足够休息。
保持“作息一致性”:周末或者长假不要突然回归“熬夜晚起”的模式。频繁切换作息会让生物钟陷入“混乱重置”的循环,导致周一早起时更疲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周一综合征”或者“假期综合征”),长期下来会进一步损害睡眠健康。
▌6个实操方法,轻松应对“需要早起”的场景
如果确实需要早起(如第二天有早会、早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调整,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1)从“平时的就寝时间”开始,逐步提前睡眠
强迫自己“突然早睡”几乎不可能(夜猫子的生物钟会抗拒过早入睡),反而可能导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进一步缩短睡眠时长。
正确做法:今晚仍按平时的时间上床(如平时凌晨1点睡,就不要强迫自己11点睡),第二天即使疲惫也要按时早起;自然的疲劳感会让你在当晚更容易提前入睡(如比平时早15-30分钟),坚持3-5天,身体会逐渐适应新的作息节奏,且不会因“突然调整”感到痛苦。
(2)醒来后立即接触“明亮光线”,抑制褪黑激素
人体在黑暗环境中会分泌“褪黑激素”(让人感到困倦的激素),而明亮光线能快速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帮助大脑从“睡眠模式”切换到“清醒模式”。正确的做法是,起床后立即拉开窗帘,让自然阳光照进房间;若当天阴天或起床时天还没亮,可打开室内的“白光台灯”(避免暖光,暖光对抑制褪黑激素效果较弱),坚持5-10分钟,身体会明显感到“清醒度提升”。
(3)早餐以“高蛋白、低碳水”为主,提升动机与精力
早餐的营养搭配直接影响上午的状态。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鸡胸肉)有助于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能调节“动机与坚持力”,帮助你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避免早起后“只想摸鱼、不想做事”的懒散感;而过多碳水化合物(如油条、甜面包、粥品)会让血糖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容易导致上午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4)以“喜欢/重要的事”开启一天,提升早起动力
很多人抗拒早起,是因为“一醒来就要面对不想做的事”,如果能在早起后先做“自己喜欢或重要的事”,会大幅提升“期待感”,让早起变得更容易。如果你当天有重要任务,可优先推进这个任务,完成后获得的“成就感”会激励你继续推进其他工作,且全天都会保持积极状态,晚上也会因“充实感”更容易入睡。
(5)早起后适当运动,激活身体状态
早起后疲惫时,最不想做的就是运动,但这恰恰是“唤醒身体”的关键。研究表明,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轻度慢跑、健身车骑行、快走,能让心率达到每分钟约112次,不仅能在接下来的12小时内提升情绪,还能促进大脑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帮助创造新脑细胞、提升认知能力;同时,运动还能让身体在夜间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形成“运动、清醒、好睡眠”的良性循环。
(6)白天不要睡太多,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早起后疲惫时,很容易想通过睡一会儿缓解,但白天过多的睡眠会让身体产生“睡眠惯性”,不仅醒来后更昏沉,还会减少夜间的“睡眠需求”,导致当晚更难入睡,进一步打乱作息。
05 总结:拥抱自己的“时间型”,才是健康的关键
我们往往默认“早起=勤奋”“夜猫子=懒惰”,但这种标签毫无科学依据。无论是早起者还是夜猫子,时间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真正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是“是否尊重自己的生物钟”。
如果你是夜猫子,不必因外界压力强行改变作息。你可以尝试与工作、生活协商(如申请弹性工作时间、将重要任务安排在下午/晚上),最大限度发挥“夜间高效”的优势。若确实需要早起,就用“逐步调整、优化习惯”的方式,让身体在“不痛苦”的前提下适应,而非与生物钟硬刚。尊重自己的生物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方式,拥有更健康、更高效的生活。
参考文献
[1]Jones SE, Lane JM, Wood AR,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of chronotype in 697,828 individual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circadian rhythms[J]. Nat Commun, 2019;10(1):343. DOI: 10.1038/s41467-018-08259-7.
[2]R Yang, L Hale, C Branas, et al, 0189 Work Productivity Loss Associated with Sleep Duration, Insomnia Severity, Sleepiness, and Snoring[J]. Sleep, 2018: 74. DOI: 10.1093/sleep/zsy061.188.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