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非传染病,全球发病率快速上升,且患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给个人健康和社会带来严峻挑战。2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主要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对葡萄糖调节失衡。同时,T2DM常伴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 尽管已有多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但副作用和疗效局限仍存在,亟需开发新型治疗药物。传统中医药(TCM)在缓解T2DM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潜力,成为西医治疗的有效补充。
本研究通过PubMed、Science Network、中国知网、百度学术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筛选近五年有关T2DM发病机制及传统中医药治疗的中文外文文献,涵盖体外、体内及临床试验,遵循PRISMA 2020指南,重点聚焦胰岛素抵抗、β细胞损伤、糖脂代谢紊乱等病理机制及对应中医复方和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与疗效。
图:筛选流程图
2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病理特征,表现为胰岛素靶组织对正常胰岛素水平响应降低,主要由胰岛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异常引起。持续高血糖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形成恶性循环。研究揭示炎症、氧化应激、铁死亡、焦亡、自噬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多重机制共同参与T2DM发病。
炎症反应
局部组织(如脂肪、肝脏、肌肉)炎症细胞浸润及促炎因子(IL-1β、TNF-α等)过度表达,损伤β细胞并诱导胰岛素抵抗,加重疾病进展。AGEs结合受体激活NF-κB通路,促进炎症级联反应。
氧化应激
过量活性氧(ROS)超出机体抗氧化能力,导致细胞损伤。β细胞对氧化应激尤为敏感,ROS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激活炎症反应,抑制胰岛素合成及分泌。
铁死亡
铁依赖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形式,铁过载和脂质过氧化物累积破坏细胞膜,促使β细胞功能损伤。铬和铁代谢异常与T2DM相关。
焦亡
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NLRP3炎症小体激活促使毛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和胰岛素抵抗。
细胞自噬功能障碍
细胞自噬功能障碍导致胰岛β细胞死亡及靶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各组织(下丘脑、肌肉、肝脏、脂肪)自噬异常均影响糖脂代谢。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影响宿主代谢,降低短链脂肪酸产生,调控胆汁酸代谢紊乱,增加内毒素水平,激活炎症通路,促进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发生。
图:T2DM主要发病机制
传统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与机制
基于中医理论,T2DM主要对应“消渴”症,病机以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血瘀痰湿为主,治疗原则侧重清热润燥、滋阴生津、补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除湿。常用经典方剂包括增液汤、葛根芩连汤、六味地黄丸、黄连解毒汤、玉叶汤、大柴胡汤、金力大颗粒、参芪降糖颗粒、肾气降糖颗粒、玉泉丸、金七降糖片等。
图:T2DM中炎症与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增液汤(ZYD)
由玄参、麦冬、生地黄组成,主治阴虚津亏引起的肠燥便秘。现代研究发现其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细胞敏感性,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加有益短链脂肪酸产生。
葛根芩连汤(GQD)
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清理肠道湿热,改善糖脂代谢,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降低血糖及脂质水平,具有良好的抗胰岛素抵抗作用。
黄连解毒汤(HLJDD)
清热解毒,改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临床显示安全有效。
其他方剂
玉叶汤、大柴胡汤、金力大颗粒、参芪降糖颗粒等多方通过多靶点、多机理调节胰岛素信号、抗炎、抗氧化、改善自噬和肠道菌群,协同增效。
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分子机制
多种天然活性物质被证实对T2DM有良好调控作用,涉及多条信号通路。黄酮类:槲皮素(Quercetin)通过抗炎、抗氧化保护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控肠道菌群。异黄酮类:葛根素(Puerarin)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抑制β细胞焦亡。黄酮甙:黄芩苷(Baicalein)调节葡萄糖脂质代谢,激活GLUT4转运。皂苷类:人参皂苷Rg1、Rb1增强胰岛素信号,调节脂代谢,保护肝脏。生物碱类:小檗碱(Berberine)改善肠道菌群,激活AMPK通路,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多糖类:黄芪多糖、灵芝多糖、南瓜多糖等通过免疫调节、抗氧化及肠道菌群调控辅助治疗。其他活性物质:大黄素(Emodin)、白藜芦醇(Resveratrol)、姜黄素(Curcumin)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改善糖代谢功能。
安全性与毒理学
大多数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常用剂量下安全性良好,临床报告副作用轻微且可逆,但部分活性单体如小檗碱可能引起短暂胃肠道不适。尚缺乏大规模长期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估其安全性,需加强临床验证与监测。
结论与展望
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多样复杂,传统中医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炎症、氧化应激、细胞程序性死亡、自噬及肠道菌群,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未来需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高质量临床试验,规范生产工艺,完善质量控制,提升中医药在全球糖尿病管理中的地位。同时,针对中药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低及体内代谢特点,开发新型给药系统和剂型,优化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深入解析信号通路整合及精准机制,有望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促进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创新。
原始出处
Wang, M., Yang, Q., Li, Y. et al.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echanisms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hin Med 20, 157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3020-025-01222-x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