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告别 “成人标准”套用!World J Pediatr:儿童胃肠道出血诊疗策略解析,推动儿科规范化管理

来源 2025-10-06 12:11:33 医疗资讯

儿童胃肠道出血(GIB)是一种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具有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各异的特点,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尽管成人胃肠出血的研究和指南较为成熟,目前儿科的诊疗多依赖于成人标准,但儿童在出血原因、风险分层、药物治疗及内镜操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结合最新文献综述,详细解析儿童胃肠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旨在推动儿科胃肠道出血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儿童胃肠道出血涵盖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和下消化道出血(小肠及结肠),不同年龄段病因差异明显。新生儿期以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主;婴幼儿常见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炎等;学龄儿童则多见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儿童胃肠道血管脆弱,血容量相对较低,出血后易出现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要求临床迅速识别和处置。

尽管成人胃肠道出血诊疗体系完善,但直接套用成人标准在儿童中存在局限。首先,儿童病因复杂多样,风险评估指标和严重程度评分尚无统一标准,其次,儿童药物代谢和耐受性不同,药物选择和剂量需个体化调整。此外,内镜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受到操作难度和设备限制的影响,止血方式也需根据年龄和病变性质慎重选择。缺乏针对儿科的循证指南,导致治疗方案参差不齐,影响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pediatric”、“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peptic ulcer”、“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等关键词相关文献,截止至2025年2月。筛选重点聚焦于儿童胃肠道出血的病因、风险评估、内镜应用和止血治疗,整合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优化诊疗流程的建议。

早期全面评估及风险识别的关键作用

临床实践中,儿童GIB患者初诊时应快速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和血液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休克风险。结合病史(如既往肝病、用药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应用适宜的风险分层工具,提前识别高危患者,指导后续内镜检查和治疗时机。及时纠正贫血和凝血功能异常,保障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安全性。

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

内镜检查是诊断儿童GIB病因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出血来源并实施止血。近年来,纤维内镜技术的改进使得儿童内镜操作更为安全便捷。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止血技术如注射疗法、电凝、夹闭或栓塞等,均能有效控制出血。早期内镜干预不仅提高止血成功率,还能减少输血需求和手术率,缩短住院时间。

完善的诊疗流程包含快速评估、合理影像学辅助、精准内镜操作及个体化药物治疗。重症病例需加强与消化科、儿科重症医学科、外科及麻醉科的密切合作,联合制定抢救和治疗方案。此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也是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展望与未来方向

未来儿科胃肠道出血的管理需进一步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治疗指南;加强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探索儿童特异性的药物及内镜止血技术;推动新兴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提升诊疗精准度。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家属健康教育,促进早期识别和及时就诊,进一步降低儿童胃肠道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原始出处

Xu, QC., Liu, ZY., Gao, F. et al. Advances in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orld J Pediatr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2519-025-00980-w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Tags: 告别 “成人标准”套用!World J Pediatr:儿童胃肠道出血诊疗策略解析,推动儿科规范化管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