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身体里藏着“慢火”,癌症风险翻倍!中科院/麻省理工研究:这些常见食物要少碰!

来源 2025-10-05 12:12:01 医疗资讯

“为什么有人天天吃外卖不得癌,有人养生却中招?”答案可能藏在你看不见的“身体火情“里。

你每天的早餐,是不是甜面包配奶茶?午餐是不是外卖沙拉淋满酱汁?深夜刷手机时,是不是总忍不住拆一包饼干或薯片?

这些看似“没什么”的日常选择,其实正悄悄点燃你身体里的“慢火”——慢性炎症。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来去匆匆,而是潜伏数年,无声无息地损伤细胞、改变免疫环境,甚至唤醒体内沉睡的癌细胞。

2025年9月,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在《PNAS》发表联合研究,首次拍下“炎症唤醒休眠癌细胞” 的实况影像,证实慢性炎症是癌症复发与转移的“隐形推手”。而这一切,可能就始于你餐盘里那些高糖、高脂、高加工的“促炎食物”。

图片

01 炎症与癌症的”致命联系“

中科院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这项研究成果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长期被忽视的慢性炎症,竟能唤醒体内休眠的癌细胞,成为癌症复发、转移的“隐形推手”。

研究团队先让乳腺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再用药物迫使它们进入“休眠”状态——就像按下了暂停键,既不分裂也不形成新瘤。接下来,研究人员做一件看似“温和”的事:让肺部产生一点慢性炎症。四周后,休眠癌细胞集体“复活”,转移灶数量飙升2.7倍。研究人员把炎症比作“闹钟”,而EGFR配体就是叫醒癌细胞的“铃声”。只要阻断这个信号,癌细胞便继续沉睡。这项研究在体内实时拍到了“炎症唤醒癌细胞”的完整过程,这些“沉睡”的癌细胞被炎症迅速唤醒,不仅恢复了分裂能力,还获得了更强的转移活性。

图片

实验过程

图源:PNAS.2025 Sep 9;122(36):e2515009122

更令人警惕的是,即使停止注射促炎因子、炎症环境消失,被激活的癌细胞仍会持续增殖,甚至在4个月后仍能检测到活跃的分裂信号。这意味着炎症对休眠癌细胞的激活是‘不可逆’的,一旦触发,后续的增殖和转移就可能自主推进。

如果说中科院与MIT的研究聚焦于机制细节,那么发表于The Lancet Oncology的综述则佐证了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关系:研究统计发现,全球约15%-20%的癌症发病可归因于慢性炎症。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会使胃癌风险增加6倍;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慢性炎症,会使肝癌风险升高20倍;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若炎症控制不佳,10年内发展为结直肠癌的概率可达15%。这些数据不是简单的“相关”,而是通过队列研究证实的“先后顺序”——炎症先存在,癌症后发生,且炎症持续时间越长,癌症风险越高。

癌症是炎症猛烈的“火山口”,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早已明确,世界上1/6的癌症都与慢性炎症相关,从吸烟引发的气管炎到肺癌,从慢性肝炎到肝癌,这条“炎症 — 癌变链”早已被医学研究证实。但肿瘤领域并不是唯一的战场,2024年《欧洲心脏杂志》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CRP)处于1–3 mg/L(所谓“正常高限”)的人群,心肌梗死风险显著上升;同一年,《糖尿病护理》把IL-6升高写进2型糖尿病预测模型——胰岛素受体底物被磷酸化,血糖随之失控;还有阿尔茨海默病,外周IL-1β像一把钥匙,打开血脑屏障的锁,脑内胶质细胞瞬间“着火”,Aβ斑块加速沉积。慢性炎症像一把万能打火机,点着哪里,哪里就可能出现慢病或恶性肿瘤。

02 看不见的炎症究竟是什么?

它是怎么一步步侵蚀身体的?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沉默炎症”这个词,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它的本质其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当身体受到持续刺激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出CRP、IL-1等促炎因子,这些原本是用来对抗损伤的物质,长期过量存在却会反过来损伤正常细胞。与急性炎症不同,沉默炎症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急性炎症比如手指被扎破后红肿,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沉默炎症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症状分散又轻微,很容易被当成“亚健康”或“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

目前大多认为从炎症到癌变可能有4个过程:

启动期:促炎因子(CRP、IL-6等)持续损伤细胞DNA,导致基因突变,比如幽门螺杆菌胃炎引发的胃癌,正是炎症破坏胃黏膜细胞所致;

促进期:炎症信号激活细胞分裂通路,使突变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癌前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异型增生;

进展期:炎症抑制免疫细胞功能,让异常细胞逃脱“免疫监视”,逐渐发展为肿瘤;

转移期:如PNAS刊登的研究所示,炎症信号唤醒休眠癌细胞,使其突破组织屏障发生转移。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疼痛、肿块时往往已到晚期。想要对抗长期炎症,首先要找到它的“源头”。从临床数据来看,生活方式因素是主要的诱因。长期高糖、高脂、高加工食品的饮食结构,会让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引发“代谢性炎症”;熬夜则会打乱生物钟,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削弱免疫系统对炎症的调控能力;而长期精神压力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释放应激激素,激活炎症反应。

除了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空气污染中的PM2.5、室内甲醛,以及香烟中的焦油、尼古丁,都会直接刺激呼吸道和肺部,引发慢性炎症;某些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还会增加尘肺病、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此外,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也是长期炎症的重要“推手”。

想要及时发现“沉默的炎症”,科学监测是关键。最基础且便捷的是血液检查,其中CRP、血沉(ESR)是常用的炎症指标;而IL-23、TNF-α等特异性炎症因子检测,则能更精准地判断炎症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真正的“慢火”需要动态追踪,比如同一人间隔三个月两次CRP持续>1mg/L,比单次>3mg/L更能预示未来十年心脑血管与肿瘤风险。

03 扑灭“沉默火种”,把抗炎写进每日的生活里

好消息是,慢火尚未成火山时,一张“生活方式处方”就能让它渐渐熄灭。

图片

▌抗炎饮食模式(核心策略)

参考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推荐的DASH饮食法,核心是用抗炎食物替代促炎食物,用富含钾、镁、钙、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抗炎食物群”系统替代高钠、高糖、高饱和脂肪的“促炎食物群”,从而同时降低血压与血管炎症负荷。具体替换方案如下:

图片

▌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能有效降低炎症指标(如CRP)。但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大于60分钟高强度的运动反而会升高炎症水平。

▌管理压力与保证睡眠

长期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皮质醇紊乱,加剧炎症。尝试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并且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消炎的关键时期。

▌维持健康体重

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会持续释放炎症因子。减重是降低全身炎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维护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失衡与全身炎症密切相关。多摄入富含益生菌(酸奶、发酵食品)和益生元(膳食纤维)的食物,与抗炎饮食模式不谋而合。

▌避免环境毒素

尽量减少接触香烟、过量酒精、空气污染和环境化学物质。

科学已经表明,长期炎症不再是模糊的健康威胁,而是被精准定位的、通往多种严重疾病的共同路径。从“唤醒”体内沉睡的癌细胞,到滋养心血管斑块,它无声地侵蚀着我们的生命质量。管理炎症,并非追求服用某种“神药”,而是一种前瞻性的、根本性的健康生活哲学。它体现在我们每日的餐盘里、行走的脚步中、平和的情绪内和安稳的睡眠间。今天起,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用积极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消防总指挥”,主动扑灭那“沉默的火种”,为长久的健康投资。

参考文献

[1]Zhang J, Zhang J, Han L, et al. Inflammation awakens dormant cancer cells by modulating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phenotypic stat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 Sep 9;122(36):e2515009122. DOI: 10.1073/pnas.2515009122. Epub 2025 Sep 3.

[2]Akkız H, Şimşek H, Balcı D, et al.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 Front Oncol. 2025 Mar 17;15:1564572. doi: 10.3389/fonc.2025.1564572.

[3]Tripathi S, Sharma Y, Kumar D. Unveiling the link between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Metabol Open. 2025 Jan 9;25:100347. DOI: 10.1016/j.metop.2025.100347.

Tags: 身体里藏着“慢火”,癌症风险翻倍!中科院/麻省理工研究:这些常见食物要少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