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背景和假设:
麻醉作为儿童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潜在作用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来比较在接受和不接受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儿科患者中BD的发生率。
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台湾接受至少一次全身麻醉且住院时间超过一天的0-3岁儿童。他们与未接受全身麻醉的人群1:1匹配,以评估儿童BD的发病率。
研究结果:研究队列包括15070名患者,全身麻醉组和非全身麻醉组各7535例。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与非全身麻醉组相比,全身麻醉组儿童BD的调整风险比(aHRs;95%CIs)为1.26(1.04-1.54;P=0.021)。全身麻醉组与非全身麻醉组的发生率比(95%CI)为1.26(1.03-1.53)。
结论:
儿童早期全身麻醉暴露与儿童B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复杂发病机制的理解,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了依据,更为易感年轻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及全球儿科医疗体系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关键词: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全身麻醉;婴儿;幼儿;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种以病理性情绪变化为特征的衰弱和反复发作的精神疾病,包括躁狂、轻躁狂、抑郁和混合症状的发作,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严重性。历史上,BD在生命发育阶段被认为是罕见的;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其诊断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观察性研究表明,5%-21.9%的BD患者在12岁或更早的时候出现症状,23.7%-43%的人在13-18.2岁之间出现症状。儿童BD与成人BD显著差异,其特征是发作迅速、易激惹,很可能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焦虑障碍。这些并存不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还导致各种身体疾病,加剧了整体医疗负担。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发展,强调了及早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阐明了研究潜在风险因素的必要性,如早期暴露于全身麻醉,最终加强了我们对儿科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
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对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潜在病因迫在眉睫。儿童BD尤其是当与注意力缺陷或焦虑症合并时,与严重损伤、情绪症状和神经认知功能有关。在儿科护理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经历的重大围手术期创伤。新的证据强调了早期接触多种麻醉药对神经发育的重大影响。暴露与处理速度降低、运动能力受损和协调能力受损有关,增加了患多动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促进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这些知识可帮助医生就儿科患者的麻醉管理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从而有助于改善存在发生BD和相关疾病风险儿童的长期结局。
尽管先前研究已表明麻醉暴露可能独立增加儿童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的风险,但儿童BD与特定麻醉给药方式之间的精确临床关联仍不明确。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旨在探究全身麻醉是否会导致儿童BD风险升高。我们通过基于人群的广泛研究,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严格验证该假设。主要目标是系统评估BD发病率,并分析全身麻醉的潜在风险。通过深入分析临床数据,我们试图揭示儿科人群中麻醉暴露与BD风险的复杂关系,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更科学依据,改善患儿健康状况。
患者与方法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采用台湾母婴健康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台湾卫生福利部数据科学中心精心维护,是覆盖全岛的综合性数据平台。该数据库整合了多项重要登记数据,包括2004-2014年出生登记、出生申报记录、死亡登记数据,以及源自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NHIRD)的2004至2020年完整医疗理赔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数据库涵盖台湾公民与获准在台工作学习的非台湾籍人士,且所有个人身份信息均经过严格加密处理,确保数据无缝对接与隐私安全。总体而言,这个以人群为核心的数据库具有无与伦比的覆盖广度,其参与率高达99%,堪称业界标杆。
台湾母婴健康数据库在既往文献中已有详尽阐述。通过对数据质量的严格评估,证实了该数据库在主要组成数据集中的精确性和完整性,这些数据均被纳入本次研究。在出生申报记录数据集中,详细记录了产前护理、产妇保健行为及新生儿出生特征(包括先天性异常和死产)等丰富信息。与此同时,出生登记数据集精准采集了父母与新生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涵盖婴儿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多胞胎情况,以及父母年龄、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台湾法规要求,活产和死亡登记必须在10天内完成。
患者选择
研究队列包括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台湾地区接受过至少一次全身麻醉且住院超过一天的0-3岁患者。全身麻醉日期被指定为指标日期。主要研究结果是儿童BD,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在ICD-10中,F31涵盖所有双相情感障碍,F31.0–F31.78代表双相I型障碍,F31.8代表双相II型障碍,F31.9代表未特定分类的双相情感障碍,F34.0代表环心境障碍;在ICD-9中296.4-296.8代表所有双相情感障碍,296.4-296.7代表双相I型障碍,296.89代表双相II型障碍,296.67–296.88代表未特定分类的双相情感障碍,301.13代表环心境障碍。儿科BD诊断由经委员会认证的精神科医生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标准进行验证。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方可纳入研究:具有3份及以上门诊记录或在入院时获得专业精神科医生至少一次诊断。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作为开展多领域人群研究的可靠资源库,为临床决策和医疗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现实证据。该机构已实施严格措施验证诊断代码并解决潜在混杂因素,从而增强了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研究的可信度。此外,该数据库在记录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我们排除了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的患者:(1)在指标日期之前或之后一年内有记录的儿童BD病史,以排除可能患有潜在儿科BD的个体;(2)在随访期间接受过1次或多次全身麻醉,或接受过急诊手术的患者;(3)在随访期间死亡的患者。通过数据库识别全身麻醉使用案例后,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从剩余符合条件的患者群体中随机选取无全身麻醉记录的个体。
倾向评分匹配与协变量
在对潜在混杂变量进行调整后,我们采用时变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从指标日期到儿童BD诊断的持续时间。考虑到研究期间不同年份全身麻醉后儿童BD的发病时间可能存在差异,且指标日期与儿童BD之间的时间间隔存在变化,我们将这些时间间隔视为Cox模型中的时变协变量。为降低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贪婪匹配法对参与者进行1:1比例匹配,卡钳宽度设为0.1,重点关注年龄、性别、父母职业阶层、城市化程度、父母合并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和药物滥用)以及儿童合并症(如早产、头部损伤、性虐待、营养不良、毒物暴露和先天畸形)。倾向评分匹配是临床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用于确保治疗组间协变量的均衡分布。标准化均数差(SMD)是评估治疗组间协变量分布平衡性的主要指标。合并症的确定基于住院记录中出现的主要ICD-9-CM或ICD-10-CM代码,具体要求在一年内有≥2次门诊就诊且主诊代码为该特定代码。在指标日期前1个月内存在的合并症也应被正确记录。
儿童BD发生率和风险因素
本研究主要比较了接受全身麻醉与未接受全身麻醉的0-3岁婴幼儿群体在发病率(IR)和发病率比值(IRR)方面的差异,特别关注两组儿童发生BD的风险评估。通过时变Cox回归模型计算校正风险比(aHRs)及其对应的95%置信区间(CI),以评估儿童BD的发生率。
统计分析
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时变Cox回归模型研究这些变量与儿童BD风险的关联性,通过稳健夹层估计法处理匹配组内的潜在聚类效应。进一步进行多变量时变Cox回归分析以确定儿童BD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提供风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AS 9.4版软件完成。采用双尾Wald检验判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为评估儿童BD总体发病率,采用泊松回归模型计算归一化发病率(IRR)及其95%置信区间。累积发病率通过Kaplan-Meier法估算,采用分层对数质检验比较按匹配组分层的儿童BD的发病率,结果呈现为归一化发病率及其95%置信区间。
结果
倾向评分匹配和研究队列
一项基于人群的儿科队列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共纳入15,070名0-3岁婴幼儿,各组人数均衡分配(每组7,535例)。详细研究特征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倾向评分匹配技术成功消除了全身麻醉组与非全身麻醉组在年龄、性别、父母职业阶层、城市化程度、父母合并症及儿童合并症等关键人口统计学和健康相关变量上的任何统计学显著差异。但需要指出的是,全身麻醉组与非全身麻醉组之间儿童BD的粗发病率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23,见表1)。
表1 接受或未接受全身麻醉的0-3岁婴幼儿倾向评分匹配特征比较
注:四分位距(IQR);数量(N)
儿童BD的预测因素
时变Cox比例风险模型是医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回归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考察患者随访时长与一个或多个预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结构良好的倾向评分匹配技术,确保匹配的协变量与儿童BD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关联。通过多变量时变Cox回归分析发现,与非全身麻醉组相比,全身麻醉组儿童患BD的风险显著升高(表2)。经倾向评分匹配处理后,在年龄、性别、父母职业阶层、城市化程度、父母合并症及儿童合并症等指标上均未发现显著差异。调整后的风险比(aHRs;95%置信区间)显示,全身麻醉组儿童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为1.26(1.04–1.54;P=0.021),较非全身麻醉组存在显著差异。
表2 用于评估接受或未接受全身麻醉的倾向评分匹配的0-3岁婴幼儿患儿童双相情感障碍风险的Cox比例回归模型
注:风险比(HR)、发病率(IR)、发病率比(IRR)、参考组(ref.)。
表2中列出的所有协变量均已适当调整。
全身麻醉组和非全身麻醉组中儿童BD的IR和IRR
分析显示,与全身麻醉相关的儿童BD风险的发生率比(IRR)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表3)。具体而言,儿童BD的发病率在全身麻醉组和非全身麻醉组中分别为每10,000人年25.25例和20.08例。此外,与非全身麻醉组相比,全身麻醉组的IRR(95%CI)为1.26(1.03–1.53)。
表3 全身麻醉暴露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和发病率比之间的关系
儿童BD发病率累积的Kaplan-Meier曲线
图1展示了各研究组中儿童BD的累积发生率。可以明显看出,与非全身麻醉组相比,全身麻醉组中儿童BD的累积发生率显著更高(P = .022)。
图1 全身麻醉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累积发病率的影响:Kaplan-Meier分析。
讨论
BD涵盖了一系列以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我们的研究特别关注接受过一次全身麻醉的儿童群体中BD的发病率,揭示了该群体相较于未接受此类麻醉的同龄人所面临的更高风险。尽管先前研究已指出全身麻醉可能是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风险因素,但要确定因果关系仍存在困难,目前看来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更为合理。认知功能障碍作为情绪障碍的典型特征,涵盖了包括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在内的多种病症。对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包括其原因、后果和预防途径,是双相情感障碍研究中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多项荟萃分析一致表明,即使在疾病发作前,相当比例的BD患者已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受损最显著的领域包括注意力、语言学习、记忆和执行功能,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而患病前的认知水平通常未受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神经认知功能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复杂关联,进一步强调了探究潜在致病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儿童早期接触全身麻醉的情况。在这项严谨的匹配队列研究中,我们旨在评估儿童期BD碍与婴儿期及幼儿期全身麻醉暴露之间的关联,试图阐明儿童早期接触全身麻醉是否会显著增加患BD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们的系统综述显示,目前针对这一特定关联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首次提出并探讨了这一重要研究问题。通过细致分析,我们证明:婴儿期和幼儿期接受全身麻醉会显著提高儿童期BD的发生风险(见表2和表3)。
全身麻醉增加发生BD风险的涉及复杂的机制,包括与特定麻醉剂相关的神经毒性以及神经通路的破坏。七氟烷是一种常用的吸入麻醉剂,因其神经毒性作用而受到关注。七氟烷因其神经毒性效应而备受关注。在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接触七氟烷可能导致神经毒性,表现为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紊乱。这些损伤可能影响神经连接和突触功能,进而导致情绪失调及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出现。此外,针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经学指标研究发现,多个脑区存在神经病变,揭示了该疾病潜在的神经机制基础。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异常,在奖赏处理过程中,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等区域过度活跃。这些前额叶边缘系统异常与潜在的认知功能障碍,表明大脑功能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前研究显示七氟烷暴露会影响前额叶皮层髓鞘发育,进而引发认知障碍。此外,孕妇接触七氟烷与胎儿前额叶皮层发育异常及后代认知问题存在关联。综合来看,这些发现凸显了前额叶皮层功能在麻醉相关神经毒性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易感个体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这强调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复杂机制的必要性,以更好地了解全身麻醉、神经毒性和儿童BD风险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具有多项优势,不仅提升了研究价值,更为儿童BD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依据。首先,我们首次针对该领域未被探索的问题展开研究,重点探究麻醉是否构成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独立风险因素。这种创新性研究方法拓展了该领域的知识广度。其次,通过长期全面的随访观察,我们得以系统追踪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过程。这种延时观察有效验证了早期接触全身麻醉与后续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著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第三,采用精确的倾向评分匹配构建了均衡的病例对照组,有效排除了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提升了研究的内部效度。此外,本研究样本量庞大,涵盖0-3岁婴幼儿群体,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儿科麻醉数据集之一,其统计学稳健性为结论提供了坚实支撑。最后,研究还纳入了大量父母相关因素及潜在混杂变量,使分析维度更加丰富深入。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多维度因素,我们得以全面理解遗传、环境与临床因素在儿童BD发展中的复杂交互作用。尽管本研究揭示了全身麻醉与儿童BD之间的潜在关联,但需注意其局限性:首先,由于无法精确确定麻醉实施与双相情感障碍诊断的时间差,可能导致临床医生对病情判断产生混淆,特别是当患者出现躯体疾病早期症状时;其次,虽然发现全身麻醉与儿童BD存在关联,但未深入探究其他独立致病因素,鉴于双相情感障碍病因的复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第三,考虑到伦理限制,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以明确麻醉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颇具挑战,未来可尝试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等替代方案;最后,本研究未涉及特定麻醉药物对双相情感障碍发展的具体影响,这一领域亟待深入探索,为制定精准麻醉方案、降低儿童患病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
本研究证实,儿童早期接触全身麻醉与儿童BD风险显著相关。未来研究需深入探究导致这种关联的特定麻醉药物,并探索替代方法。
我们的工作扩展了我们对儿童BD复杂发展的理解,可以为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最终提高脆弱年轻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全球儿科医疗结果。
话险危夷·述评
本研究通过严谨的倾向评分匹配队列设计,首次系统地探讨了婴幼儿期全身麻醉暴露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BD)发病风险的关联。其基于大规模人群数据的分析显示,暴露组BD发生风险显著增高(aHR=1.26),这一发现为儿科麻醉神经毒性领域的争议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研究的核心优势在于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有效控制了选择偏倚,并通过多变量 Cox 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增强了结果的可靠性。其结论不仅印证了早期麻醉对神经发育的潜在长期影响,更将研究视野从常见的认知缺陷拓展至精神障碍领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然而,该观察性研究仍存在若干局限性:如无法精确确定麻醉实施与双相情感障碍诊断的时间差;发现全身麻醉与儿童BD存在关联,但未深入探究其他独立致病因素等。尽管存在局限,该研究无疑为儿童麻醉安全性与神经发育风险的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强调需严格评估婴幼儿手术麻醉必要性,并建议对暴露儿童建立长期精神心理随访机制。未来研究应着重阐明其背后机制及探索保护性策略。
原始文献
Sun M, Chen WM, Wu SY, Zhang J. Risk of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Schizophr Bull. 2024;50(4):784-791. doi:10.1093/schbul/sbae053.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