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引言
8月5日,《Cell》的研究报道“AI-generated MLH1 small binder improves prime editing efficiency”,为基因编辑领域带来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设计出一种微型蛋白“封条”,能暂时“锁住”细胞内一个关键的DNA修复系统,从而将“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 PE)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效率提升了高达18.8倍。这不仅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也揭示了AI在生命科学领域设计全新功能分子的巨大潜力。
先导编辑,作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后起之秀,常被誉为“基因魔剪”。与它的前辈们相比,它更像一位精通“查找和替换”的文字编辑,能够在不完全切断DNA双链的情况下,实现对基因序列的精准修改,无论是单个碱基的替换,还是小片段的插入或删除,它都能游刃有余。这种高精准、低脱靶的特性,使其在治疗遗传病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这位技艺高超的“编辑”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困境:细胞里住着一位极其敬业的“校对员”——DNA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 MMR),它时常会将先导编辑精心完成的“修改稿”当作错误,毫不留情地“纠正”回原来的样子。这使得先导编辑的最终效率大打折扣,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步伐。
基因编辑的“橡皮擦”困境
如果你正在修改一份重要合同,你将其中一个错误的词语替换成了正确的词语。但软件的自动校对功能却认为你的修改是错误的,并顽固地一次又一次将其恢复到修改前的状态。这正是先导编辑在细胞内遇到的麻烦。
细胞为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的DNA修复系统,其中错配修复(MMR)系统就是专门负责纠正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碱基错配的“校对专家”。当先导编辑系统将一段新的DNA序列“粘贴”到基因组上时,会形成一个短暂的、新旧链不完全匹配的区域。MMR系统会敏锐地察觉到这个“不和谐”的结构,并迅速启动修复程序。其中,一个名为MutLα的蛋白复合物扮演了核心角色,它由MLH1和PMS2两种蛋白组成,像一把剪刀,会切除新编辑的DNA链,然后以未编辑的链为模板进行修复,最终导致编辑失败。
为了绕开这个“校对员”,研究人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引入一个“冒牌”的MLH1蛋白,即显性负相MLH1(MLH1dn)。这个“冒牌货”虽然也能和PMS2结合,但它自身存在缺陷,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像一颗卡在齿轮里的石子,让整个MMR修复机器陷入瘫痪。这个方法确实有效,能显著提升先导编辑的效率。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太大了。
MLH1dn蛋白由753个氨基酸组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在基因治疗中,我们通常需要借助一些“快递车”,比如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es, AAVs),将基因编辑工具递送到目标细胞中。然而,这些“快递车”的载货空间非常有限。庞大的MLH1dn往往会“超载”,难以被有效包装和递送,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活体治疗中的应用。有没有可能创造一个既能有效抑制MMR,又足够小巧的工具呢?
AI出马,打造“迷你封条”
面对这个挑战,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他们设想,是否能利用AI的创造力,从零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微小的蛋白质,它能像一个“迷你封条”一样,精准地贴在MLH1蛋白的关键位置,阻止它与PMS2形成功能性的MutLα复合物?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部署了两大AI利器:
首先是RFdiffusion,一个生成式AI模型。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位极富创造力的蛋白质“艺术家”,它能根据研究人员设定的要求,凭空设计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全新蛋白质。研究人员给它的任务是:设计一个能够结合MLH1蛋白C端(MLH1-C)的小分子蛋白结合物(MLH1 small binder, MLH1-SB)。
更进一步,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极为巧妙的“多点打击”策略。他们不满足于仅仅阻断MLH1和PMS2的结合,而是希望从多个维度彻底“废掉”MutLα的功能。他们在MLH1蛋白上精心挑选了三个“热点区域”作为攻击靶点:
1. “主结合位点”(main binding site):直接位于MLH1与PMS2的结合界面上,通过空间位阻效应,阻止两者“握手”。
2. “关键活性位点”(critical activity site):位于MutLα复合物发挥切割活性的区域,目的是破坏其“剪刀”的功能。
3. “额外结合位点”(additional binding site):作为一种“锚点”,能让这个迷你封条更牢固地附着在MLH1上,从而提高其在靶点附近的局部浓度,增强抑制效果。
这种设计思路,就如同打造一把拥有多重齿牙的特制钥匙,需要精准地插入并转动,才能彻底锁死一个复杂的锁芯。相比于只针对单一靶点的传统方法,这种多管齐下的策略无疑更有可能获得强大的抑制效果。
虚拟“擂台赛”:从千军万马中挑选最强王者
AI“艺术家”RFdiffusion不负众望,挥洒创意,一口气生成了数千个候选的“迷你封条”蛋白。其中,针对两个靶点(主结合位点+关键活性位点)的设计被称为“MC”结合物,共1978个;而针对全部三个靶点的“豪华版”设计被称为“MCA”结合物,共821个。面对如此众多的候选者,如果逐一进行实验室测试,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艰巨任务。
如何高效地从“千军万马”中筛选出真正的“王者”?研究人员再次请出AI,这次登场的是大名鼎鼎的AlphaFold 3,一个能够极其精准地预测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AI模型。他们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虚拟“擂台赛”——AlphaFold 3竞争测试。
比赛规则如下:在虚拟空间中,将MLH1和它的搭档PMS2放在一起,同时引入一个AI设计的候选“迷你封条”。然后,让AlphaFold 3预测这三者会如何相互作用,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三元复合物结构。评判胜负的关键指标是:在引入“迷你封条”后,MLH1和PMS2之间的距离。如果一个“封条”足够强大,它就会强势插入两者之间,将它们推开,导致它们之间的距离显著增加。反之,如果它是一个“软脚虾”,则无法撼动MLH1和PMS2的紧密结合,两者之间的距离将保持不变。
研究人员设定了一个距离阈值(9.7724 Å),只有那些能将MLH1和PMS2推开到超过这个距离的候选者,才能算作在“擂台赛”中获胜。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为三个靶点设计的MCA结合物,在“擂台赛”中表现出了远超MC结合物的破坏力。这一预测在后续的湿实验中得到了完美的验证。在通过了虚拟筛选的候选者中,研究人员挑选了23个MCA结合物和20个MC结合物进行真实世界的测试。结果显示,高达39%的MCA结合物(23个中的9个)成功地将先导编辑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而MC结合物的成功率仅为5%(20个中的1个)。更具说服力的是,那些在虚拟“擂台赛”中被淘汰的17个“落败的MCA”候选者,在真实实验中无一例外地全部失败。这充分证明了AI竞争测试强大的预测能力。
小个子有大能量:82个氨基酸的惊人力量
经过层层筛选,一个名为MCA-23的“迷你封条”脱颖而出,成为了该研究的“主角”(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MLH1-SB)。它的体型小巧到令人惊叹,仅由82个氨基酸组成,其大小不到传统抑制剂MLH1dn的九分之一。这个“小个子”是否真的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呢?
实验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人HeLa细胞中,当与初代先导编辑系统PEmax共同作用时,MLH1-SB将编辑效率提升了18.9倍。作为对比,传统的“大块头”MLH1dn只能带来7.1倍的提升。这意味着,MLH1-SB的效力是MLH1dn的2.7倍,真正实现了“小而强大”。
更重要的是,MLH1-SB的“小巧”身材使其具备极佳的兼容性。研究人员轻松地将其与更先进的PE7编辑系统整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体化的“超级编辑工具”——PE7-SB2。在这个新系统中,两个MLH1-SB分子像“助推器”一样被连接到PE7编辑器的两端。在处理小于12个碱基的编辑时,PE7-SB2的效率比PE7系统本身高出2.5倍,比最初的PEmax系统更是高出惊人的18.8倍。
为了确认MLH1-SB的作用机制确实是通过抑制MMR通路,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键的对照实验。他们在一种天然缺失MLH1蛋白的人HEK293T细胞中测试了MLH1-SB的效果。结果发现,无论是MLH1-SB还是MLH1dn,都无法在这类细胞中提升先导编辑的效率。这清晰地表明,MLH1-SB的“魔力”完全依赖于MLH1的存在,它的确是通过精准“锁住”MMR系统来发挥作用的。
安全第一:AI“封条”会“误伤”吗?
任何试图干预细胞核心生命过程的技术,都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位。暂时关闭一个重要的DNA修复通路,听起来像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它会不会导致基因组其他地方的突变率飙升,造成“误伤”呢?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对MLH1-SB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
首先是细胞毒性评估。结果显示,表达MLH1-SB或整合了该分子的PE7-SB2系统的细胞,其增殖能力(通过Ki67染色衡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细胞死亡率也处于正常水平。这说明,这个AI设计的“迷你封条”对细胞是友好的。
其次是全转录组分析。通过分析细胞内所有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人员发现,MLH1-SB引起的基因表达谱变动,与传统抑制剂MLH1dn非常相似,这表明它们的作用机制高度一致,没有引发意料之外的、广泛的细胞应激反应。
最关键的是全基因组突变分析。研究人员对接受了PE7-SB2系统处理的细胞进行了高深度的全基因组测序(WGS),并与未处理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令人安心: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无论是单碱基突变还是小片段的插入缺失,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这为MLH1-SB的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这种短暂、可控的MMR抑制策略,并不会在基因组中引发一场“突变风暴”。
此外,他们还检测了先导编辑器本身可能造成的脱靶效应。结果显示,PE7-SB2系统的脱靶率与PE7系统本身相当,说明MLH1-SB的加入并不会增加基因编辑的“误中率”。
从细胞到活体:小鼠实验验证“疗效”
在细胞层面取得的成功固然可喜,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否在复杂的生命体中发挥作用。为此,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小鼠模型。他们通过“尾静脉水动力注射”的技术,将编码PE7和PE7-SB2系统的质粒DNA直接递送到小鼠的肝脏细胞中。
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PE7-SB2的强大。在小鼠肝脏中,PE7-SB2系统在Igf2基因上实现的编辑效率是PE7系统的3.4倍,成功地将细胞实验中的优势转化为了活体中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接受PE7-SB2治疗的小鼠,其肝功能指标(血清中的AST和ALT水平)与接受PE7治疗的小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证实了MLH1-SB在活体内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为人类MLH1蛋白设计的“迷你封条”,在小鼠身上同样有效。这得益于人类和小鼠的MLH1蛋白具有高达93.2%的序列同源性,显示出该工具具有跨物种应用的潜力。
AI赋能,开启新篇章
这项发表于《细胞》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基因编辑工具箱增添了一件利器,它更让我们窥见了AI赋能生命科学研究的壮丽未来。
研究人员利用生成式AI,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小巧、高效且安全的蛋白质抑制剂,解决了长期困扰先导编辑技术的“效率瓶颈”。这种通过AI设计来干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范式,为新药研发和功能分子设计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今天我们能为MMR系统设计“封条”,明天或许就能为癌症相关的信号通路、病毒入侵所需的蛋白复合物设计出更巧妙的抑制剂。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这项研究所依赖的方法论——“多点打击”策略与AlphaFold 3竞争测试的结合,是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强大工具。它将复杂的蛋白质功能抑制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通过计算来高效解决的结构设计问题。而且,整个设计和筛选过程在短短几天内即可完成,且主要依赖于公开可用的网页版AI工具,这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更多研究者能够利用AI的力量去探索和改造生命。
从虚拟的设计到细胞中的验证,再到活体内的成功应用,这项研究完整地展示了AI如何驱动生命科学发现。它告诉我们,一个由AI深度参与的生物医药新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我们或许能够像编写计算机程序一样,通过AI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蛋白质“模块”,去精准地调控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为攻克遗传病、癌症等人类顽疾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参考文献
Park JC, Uhm H, Kim YW, Oh YE, Lee JH, Yang J, Kim K, Bae S. AI-generated MLH1 small binder improves prime editing efficiency. Cell. 2025 Aug 1:S0092-8674(25)00799-8. doi: 10.1016/j.cell.2025.07.01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769155.
猜你喜欢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