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AMA Network Open:无症状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力衰竭风险的关联

来源 2025-08-13 12:08:52 医疗资讯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通常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LBBB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临床症状和生存率均得到改善,显示其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关于无症状且心脏结构正常人群中LBBB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尤其是其是否独立增加心力衰竭风险,仍缺乏系统的纵向研究。

本研究基于美国心血管健康研究(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HS)的大型前瞻性队列,首次明确了无症状且心脏结构正常的老年人中,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未来心力衰竭(HF)发病风险之间的显著关联。研究显示,患有LBBB的个体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约5倍,5年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下降的概率也提高近5倍。这一发现为LBBB作为潜在早期干预靶点提供了有力的循证支持。

本研究纳入1989-1990年在美国4个社区招募的4541名年龄≥65岁的成年人,所有受试者基线均无心力衰竭病史,左室射血分数正常(≥55%)。基线采用12导联心电图识别LBBB,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随访中通过医疗记录确认新发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情况,最长随访时间达24年,中位数14.6年。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种族、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房颤等混杂因素,评估LBBB与心力衰竭发生、住院类型(射血分数减少型HFrEF与保留型HFpEF)、5年LVEF下降及死亡的关联。

结果显示,44名基线存在LBBB的个体中,近48%发生心力衰竭,显著高于无LBBB组(约29%)。调整后LBBB患者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HR)达4.98(95%CI 2.18-11.39,P<0.001),且5年内发生LVEF下降的几率增加4.73倍(95%CI 1.70-13.70,P=0.003)。此外,基线LBBB与HFrEF住院风险显著相关(HR 5.98,P=0.01),但与HFpEF住院风险无统计学显著联系。多变量调整后,死亡风险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HR 1.39,P=0.05)。

图:伴与不伴LBBB的心力衰竭累积风险

研究者认为,LBBB导致左室传导延迟,心肌收缩不同步,造成机械性不同步,增加左室壁应力,引发心肌重塑,包括肥厚和扩张,最终导致射血分数下降和心力衰竭。这一机制已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得到支持,且CRT能逆转部分LBBB相关的心肌功能障碍,证明其因果关系。研究认为,LBBB不仅是心力衰竭的标志,更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

图:HF的主要风险因素

综上,目前对无症状LBBB患者缺乏明确的管理指导,通常不建议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本研究提示,发现LBBB应引起临床关注,可能需要建立针对该人群的常规监测方案,如定期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以便及早识别心功能恶化。未来研究应探索针对无症状LBBB的预防干预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或早期CRT的潜在价值。此外,将无症状LBBB纳入心力衰竭阶段分类(如A期或B期)有助于指导风险评估和管理。

原始出处

Thein AS, Dixit S, Soliman EZ, et al.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s a Risk Factor for Heart Failure. JAMA Netw Open. 2025;8(8):e2525801. Published 2025 Aug 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25801

Tags: JAMA Network Open:无症状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力衰竭风险的关联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