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十年“领头羊”:何英利教授分享“大感染”科室发展“金点子”

来源 2025-08-09 12:26:33 医疗资讯

前言

在医疗领域不断革新发展的浪潮中,感染科作为守护公众健康、应对各类感染性疾病挑战的关键防线,其科室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着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成效,更影响着医院整体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临床服务等诸多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独具特色的科室建设模式。肝胆相照平台特别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英利教授,深入分享科室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希望能为其他感染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肝胆相照: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肝病科在西北地区连续10年排名靠前,发热门诊也特别受患者认可。基于贵科室的成功实践经验,在学科发展方面,您有哪些切实可行、可供其他科室借鉴的经验与建议?

何英利教授:学科建设是感染科的重点工作,与其他有历史传承且为综合性医院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科(如心内科、肾内科)不同,感染科受政策影响大且疾病谱不断变化,因此学科主任需承担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重任。

学科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发挥每位员工(医生和护士)的最大建设性作用,同时争取更多外部项目和政策支持。在推动科室人员为学科做贡献方面,我们有以下经验:

1. 对待高年资教授:科室发展离不开传承和高年资医生的支持。高年资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学科情感深厚,在科时间长,视科室如家,他们希望科室发展,也渴望得到青年医生的尊重认可,有心理需求。本科室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强项,如每周增加门诊,诊室空间放大一倍,配备鲜花、咖啡、沙发等人性化物品,体现重视程度。高年资教授也全力支持科室发展,如碰到突发事件,会带头表示服从科室安排,承担任何工作,让人感动。

2. 对待青年医生:青年医生是科室现在及未来20年发展的关键。本科室加大对青年医生的支持力度,根据其特长安排岗位:擅长管理病人就安排到门诊、重症ICU、不同亚专业组,进行扎实临床培训;愿意做科研则可脱产进行较长时间科研,保证青年医生做自己想做、喜欢的事。

通过上述举措调动全科人员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为科室发展贡献力量,如此,科室必将不断向前发展,日益兴旺。近两年来,科室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科规模扩大,床位从120张增至160张,新增一个ICU;开展干细胞治疗器官损伤与修复、肝衰竭,噬菌体治疗各种脓毒症和复杂感染等新技术;患者服务广度扩大,门诊量从每天300多增至近600,周边省份患者也选择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就医。因此,充分尊重高年资教授、积极帮助青年人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肝胆相照:您带领的团队在乙肝母婴阻断、肝衰竭等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在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过程中,科室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确保这些成果能够切实落地,进而有效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何英利教授:在科研方面我们始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推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开展研究。具体实践如下:

1.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研究

中国约 90%的乙肝患者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解决母亲不将乙肝传播给宝宝的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国的乙肝问题。基于此,我院感染科与妇产科合作开展研究,在张树林教授、赵英仁教授、陈天艳教授等多位教授、历经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乙肝母婴阻断效率能达到 95%甚至 98%以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功率,还牵头制定了中国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指南第一版、第二版及英文版,为中国消除乙肝贡献了力量。

2.肝衰竭救治研究

肝衰竭是各种肝病(如乙肝、丙肝、酒精肝、脂肪肝等)导致肝脏损伤最严重的形式,提高肝衰竭救治成功率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促进肝脏自我修复、减少损伤等,尝试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目前项目进展良好,期待尽快发表结果。

此外,在肝衰竭后期患者常合并细菌感染,很多患者并非死于器官衰竭本身,而是因器官衰竭引发的各类细菌感染,尤其是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感染,会加重病情,导致不良结局。此时,我们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解决这类感染?因为在肝衰竭时,感染极难控制,肝功能不佳使得许多抗菌药物无法使用,例如,肾功能损伤时万古霉素等药物的使用需谨慎权衡。100 多年前就有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技术,噬菌体如同细菌的天敌,能特异性杀灭细菌。然而,近百年来,随着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等一系列抗菌药物的蓬勃发展,噬菌体的发展空间变得极为有限;近一二十年抗菌药物研发遭遇瓶颈,细菌变异使感染更难控制,此时我们又重新想到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这一方法。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用噬菌体治疗了 20 多例肝衰竭感染患者,取得不错的效果,我们将持续推进该项目,以改善肝衰竭患者存活率。总之,科研要先发现临床问题,再寻找解决办法,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最终回归临床,改善患者疾病状况,提高生存率。

肝胆相照:贵科室承担着多层次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请问贵科室是如何借助“临床-科研-教学”闭环体系,实现学科持续发展的?

何英利教授:教学在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教学医院和教学科室而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作为承担人才培养功能的科室,需对不同层次人才开展针对性培训,包括本科生、八年制学生、留学生、规培生、进修医生以及其他培训项目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是感染病学科发展的未来。为此,科室制定了一套培训方案,针对培训中的三个问题,提出“三个一”理念,即建立一套培训体系、组建一个培训团队、培训一批医护骨干。具体实施举措如下:

1. 做好培新前准备:对于每年招收的培训医生,如今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 名医生,在他们来科室前,我们会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位医生的基础状况和培训诉求,比如想学人工肝肝衰竭、乙肝临床治愈、母婴阻断,还是感染重症等,实现个性化培训。医生进入科室后,我们会帮助消除其生活顾虑,如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发放与医院职工同等的就餐卡、就诊卡和图书馆卡,开放各种员工福利,让他们生活无忧。

 2. 提供培训保障措施

导师配备: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生配备两位导师。学业导师由科室高年资教授担任,每位教授最多指导两人,确保培训质量;生活导师则负责解决医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因地域差异产生的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困扰。

课程设置:根据医生需求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培训过程中,邀请培训医生所在科室的科主任通过网络参与课堂,在线听课,了解学员培训效果。这既让培训医生感受到交大一附院及其科主任的重视,促使其全力投入培训,又能让科主任掌握学员情况。

3. 培训考核与反馈:培训期间设置中期考核和汇报环节,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培训医生需以病例为基础进行全科汇报,分享自己管过的最疑难或最有教育意义的病例,由全科评分。科室还会与张文宏教授等专家一起对汇报进行点评、指导和打分,评选出最优秀学员。通过这种闭环管理,培训医生将在3-12个月内获得全方位锻炼,能力达到科室一线或接近二线水平,成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医生。

4.培训后续支持:提供“售后”服务,培训医生回到原医院后,若遇到疑难问题、难以处理的疾病或医患沟通问题,科室会进行远程指导。若指导后问题仍未解决,患者可转至交大一附院,由科室进行诊治和沟通,避免矛盾在基层积累。通过以上这一完整闭环的培训模式,每位接受培训的医生回到原医院后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Tags: 十年“领头羊”:何英利教授分享“大感染”科室发展“金点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